摘要:古植物科学发展漫长而艰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一幢浓荫围绕的红墙碧瓦小楼里,我们见到了中国唯一健在的古植物学院士周志炎先生。 这幢小楼也曾是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长、中国地质之光李四光先生的办公所在地。面前
“古植物科学发展漫长而艰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一幢浓荫围绕的红墙碧瓦小楼里,我们见到了中国唯一健在的古植物学院士周志炎先生。 这幢小楼也曾是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长、“中国地质之光”李四光先生的办公所在地。面前的周志炎院士头发花白,面容清瘦。 “这个房子是(李四光先生)他们三十年代建造的,质量好得不得了,到现在都没有变形。”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周志炎和同学坐着三轮车来此报到,一进门就被吸引住了。 “一进门就觉得气氛和环境很好,很自然,很安静,那时所里只有二十几个人,绿化率比现在更高,也更安静。” 周志炎师从斯行健先生——中国古植物学之父。当年,斯行健学成回国,正是时任所长的李四光聘他到地质研究所,投入古植物研究。1954年,他已担任所长之职。 周志炎是在一摞摞的资料和一箱箱的标本里研究地层深处神秘的古植物世界。作为中国古生物学的一位长者,即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即使在国际上获了奖,他仍然觉得自己是个极普通的人,是科学海洋里的一滴水。 八十岁之前,周志炎上班都坐公交车,只在下雨天,才让所里派车接他一下。而他在古银杏领域卓有成效的工作,被学术界相关专家誉为“古植物科学发展漫长而艰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我在古生物学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取得的一点成绩,包含着许多野外现场工作的同行和合作者的劳动。” 像许多基础性研究一样,古生物研究需要大量阅读和野外调查,周志炎曾从东北到云南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这样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这样的工作造就了他沉静、淡泊的性情。 20世纪初的教育变革,清末、民初持续的留学大潮,为中国造就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科学家,他们带回了现代科学的种子。而在诸多领域的科学家中,走在最前面的就有地质学家。 上世纪50年代,青年周志炎来到成立不久的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和新中国一样,满怀热情却也经历着“改朝换代”的阵痛。 周志炎这一代新中国培养的学者,在前人拓荒的基础上,在国家几经磨难,在科技再次出发的漫漫历程中,“用我们自己的材料,自信、自强不息地推动学科发展”,继续为现代科学播种。 ![]() 周志炎(左一)和斯行健老师(中)在一起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