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生之年,想完成中国银杏化石志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周志炎着重于古植物的生物学研究。对他来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有关古银杏的研究。 银杏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据化石发现证实,早在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中侏罗世
有生之年,想完成“中国银杏化石志”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周志炎着重于古植物的生物学研究。对他来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有关古银杏的研究。 银杏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据化石发现证实,早在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中侏罗世,银杏类植物已经大量出现在地球上。然而当恐龙只有在深深的地层中才能找到它们的骨骼化石时,与恐龙同时代繁荣的银杏仍然生活在我们今日的大地上,与它同时代的其他许多植物皆已灭绝。古银杏携带有当时地球气候环境的珍贵信息,如果我们能把银杏的历史搞清楚了,就能了解和掌握古代的气候环境演变。 但因为一直没有发现有价值的化石,当时在世界古植物学界,有关银杏的研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义马地区传来发现了许多银杏“果实”化石的信息。周志炎兴奋不已。 “我在1986年去的河南义马。”那是个比较暖和的季节,在当地工作的地质工程师章伯乐带同下,他和学生们采了很多化石。在此之前,银杏“果实”化石在全球还没有被发现过。 河南义马地区发现的化石不仅弥补了银杏类化石的空白,也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希望。 周志炎对这些挖掘出来的银杏化石开始了深入合作研究。 周志炎很擅长将现代科学的手段引入古生物学的研究,他在我国古植物学界率先应用和提倡支序学说、异时发育和整体重建等方法论,并在我国古植物学研究中率先应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等技术,他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古银杏研究中。 1989年,周志炎和他的合作伙伴在德国大型古生物图志上发表了关于中国中侏罗世银杏的论文,首次根据胚珠器官研究确定了银杏属的最早生存年代,还证实了地质历史时期银杏的营养和生殖器官以退缩为主的进化过程。 亿万年前留存下来的谜团——生物究竟是如何演化的,这一个从达尔文开始一直困扰古生物界的难题,又一次将被中国学者破解。 之后,周志炎和他的合作伙伴又用了两年的时间,结合中外银杏目其他成员的营养和生殖器官的资料、应用支序学说等对中生代银杏目的系统发育和进化趋向,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其成果多次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教科书采用引载,使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4年,这项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6年至1996年,他被推荐为国际古植物学协会中国地区代表。1987年至1992年,担任国际古植物学协会副主席。从1993年起,他担任国际植物分类协会植物化石委员会委员。1996年,以著名古植物学家萨尼命名的印度萨尼古植物研究基金会授予他“萨尼百年纪念奖”。 “其实院士也是普通人,不过是在某个学科某个方面做了一点工作。”在他的学生眼里,老师不务虚名,踏实做学问,视名利若浮云。 几十年来,周志炎不断开辟我国古植物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至今,他对古银杏的研究还在继续。 “我(一生)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有生之年,想把‘中国银杏化石志’完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希望对年轻同事和学生们能有所帮助。” ![]() 2000年,周志炎在河南义马煤矿采集植物化石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