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百工记忆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专题故事 > 百工记忆 > INTRODUCE

嘉兴百工记忆1--八旬老夫妇 制秤六十年

2012-04-19 15:31 作者:袁培德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杆秤也叫手提秤,作为民间日用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 杆秤的流行应当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从前,它不叫杆秤,叫权衡。权就是秤锤,衡通横,就是秤杆。我们从古人对它的称谓中看出,杆秤也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商品经济开始繁荣的宋朝

  杆秤也叫手提秤,作为民间日用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

  杆秤的流行应当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从前,它不叫杆秤,叫“权衡”。“权”就是秤锤,“衡”通“横”,就是秤杆。我们从古人对它的称谓中看出,杆秤也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商品经济开始繁荣的宋朝,在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的明朝,杆秤以及制秤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但到了近代,杆秤却不断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先是磅秤的出现,差不多让杆秤退出了生产领域;后来电子秤的出现又让杆秤在生活领域日渐式微,几年前国家强行推行电子秤的决定,则让杆秤从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

  然而,当杆秤慢慢地从日用品变身为收藏品,多少年以后又成为文物时,人们会发现,杆秤是一种记载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而制秤业就是一种需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抱着这样的念头,1月初,记者来到海盐县沈荡古镇,寻访老街上从事制秤60多年的韩水金和陆芝芳老人。夫妇俩均是制秤世家出身。韩水金十几岁就学习制秤手艺,1953年韩水金从萧山老家到沈荡镇开了家秤店。妻子陆芝芳老家在乍浦,14岁跟随父亲学制秤。难得夫妇俩将古老的制秤手艺传承到了现在。

  我踏进这家很不起眼的小作坊时,只见陆芝芳老人鼻梁上架着眼镜,正在埋头给一杆杆秤镶铜星。老人手里拿着一把刀和一段细铜丝,先将铜丝插入秤星孔,然后用刀将铜丝割断,在秤杆上敲打两三下,不多一会,一颗颗闪着暗光的铜星就镶在了秤杆上。

  韩水金老人告诉记者,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复,有100多道工序。现在由于材料大多已可机制,所以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一般仍要经过选料(采用上等的乌木最好)、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钉芯、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

  韩水金老人说,现在的杆秤已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应用范围和需求量都已经很小了,所以制秤也形不成一个行业,但它作为一门手艺,作为文化遗产,却是珍贵的,希望能得到传承。


 
这个制秤作坊已经经历了60多年风雨。


 
这些上等的制秤木料是韩水金老人的宝贝。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