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嘉兴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所以每个集镇多多少少会有几家规模不一的染坊,素有一茶行二染行之说。 开设在桐乡灵安古镇上的赵宝荣家的染坊,曾经是江南千万家染坊中的一家。记者寻踪来到灵安镇上,
以前,嘉兴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所以每个集镇多多少少会有几家规模不一的染坊,素有“一茶行二染行”之说。 开设在桐乡灵安古镇上的赵宝荣家的染坊,曾经是江南千万家染坊中的一家。记者寻踪来到灵安镇上,只见一个灶台,一口小锅,几口染缸,这爿百年老店就萎缩在小天井里,早就没了当年辉煌时的那一分大气。老赵回忆,他父亲赵嘉友1910年从绍兴到海宁斜桥学染布手艺,先后在崇福、石门等地营生。1941年父亲从老东家手里盘下了现在这爿百年老店。 赵宝荣11岁跟着父亲学染布手艺,从站柜台(相当于现在的收发兼营业)到涂花板、拷花、染色,染坊所有的活都干遍了,而且一干就是60多年。老赵感慨地说,在他手里,染坊规模最大时有10多个人,每天能染布上万尺;而如今一个月勉强能染两千尺,现在一年的工作量只有以前两天的工作量,这都是现代化惹的“祸”。 染坊的窗外,小片的油菜花随风摇曳,远处迅速崛起的厂房乘势而上,老赵深深感到,他已无力主宰染坊的命运。 ![]() 染制蓝印花布,少不了这块花板。 ![]() 已经70多岁的赵宝荣对染坊心有千千结。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