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纯青的炉火慢慢变黄 程有松老人今年已经77岁了,11岁那年随叔父从老家安徽安庆逃难来到桐乡洲泉,叔父挑着火炉走街串巷补锅,他就帮着生炉子拉风箱。不久,在叔父的指导下,他开始了补锅生涯,算起来已经干了66
![]() 曾经纯青的炉火慢慢变黄 程有松老人今年已经77岁了,11岁那年随叔父从老家安徽安庆逃难来到桐乡洲泉,叔父挑着火炉走街串巷补锅,他就帮着生炉子拉风箱。不久,在叔父的指导下,他开始了补锅生涯,算起来已经干了66年了。 程有松老人一边劳作一边说,补锅分为“冷补”和“热补”。“冷补”是补锅师傅根据锅的大小、弧度,选用对应的小蘑菇状的铁钉,从里往外,穿过漏洞,再穿过一个垫圈,掰开铁钉的两脚,固定在漏洞处,然后用小锤极富韵律地轻轻敲打,使铁钉和方形垫圈贴实在锅体上。“冷补”方便快捷,缺点是使用的时候有可能妨碍锅铲在锅里翻动食物。 “热补”是先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将铁锅片熔化成铁水,然后用一只小勺从坩埚里舀出铁水,飞快地倒在一块柔软圆圆的毡子上,迅速地晃几下,铁水就变成了一粒橘黄色小圆球。然后,把那粒橘黄色的小圆球对准需要补的地方,从下往上、从外往里轻轻一挤,另用一块毡子迅速对压下去,飘出一小股淡烟,毡子拿开后,铁水就凝固在漏洞处,形成豌豆大小的疤痕。 据程有松老人介绍,以前补锅生意好的时候都来不及做,来补锅要排老长的队。到上世纪90年代,补锅的人渐渐少了,现在更是日落西山了。他说现在仍开着这个小店主要是和一些老顾客见个面,喝杯茶聊聊天,补锅的收入远不够成本的支出。 走出程有松老人补锅店的时候,天下起了暴雨,一路上记者一直在想,与其说程有松老人坚守补锅小店是为了补贴家用,不如说老人是出于对这行当即将消失的无奈,更是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