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50年代初,王店镇上有家专卖青菜圆子的店。店面不大,仅一开间20多平方米,里面摆了四张八仙桌。 店主姓张,40多岁,中等偏高的个子,一脸慈祥,我们都管她叫圆子大妈。她做的圆子大小一样,不仔细看真分不出有什么异样。 夏季,圆子大妈每天凌晨3时起
上世纪50年代初,王店镇上有家专卖青菜圆子的店。店面不大,仅一开间20多平方米,里面摆了四张八仙桌。 店主姓张,40多岁,中等偏高的个子,一脸慈祥,我们都管她叫圆子大妈。她做的圆子大小一样,不仔细看真分不出有什么异样。 夏季,圆子大妈每天凌晨3时起床,和粉、洗青菜……冬春季节,就隔夜开始做。我家离她的店仅50米,所以常常跑到店里看她做圆子。只见她将和好的糯米粉从大瓷盆取出,放在干净的长板桌上慢慢揉成长长的细条状,摊在桌上。然后用右手一段一段地掐下来,用双手掌心揉搓起来,一会儿一颗圆子就成形了。有时她会两颗圆子一起搓,省时简约。一个小时后,一小匾圆子就搓好了。 圆子大妈不慌不忙,取来另一只匾,继续同样的动作,直到搓满三匾才歇手。她说,这三匾一个早晨就基本卖完了。 每天清晨5时许,就有食客冒着寒冷到店里来吃青菜圆子了。 圆子大妈的女儿帮忙烧火添加柴禾,圆子大妈围着大锅烧煮圆子。一碗青菜圆子20只,只要五分钱。端放到食客面前,圆子像我们儿时玩的玻璃弹子那么大,浮在上面,粒粒透出诱人的青绿色。 我妈每次去圆子大妈那里都要买上三碗,家里每人一碗。在寒冷的冬季,一碗热气腾腾的青菜圆子下肚,全身顿觉舒畅。 那时沪杭线贯穿王店,王店设有火车站,那些从外地来王店办事的客人路过,顺便也要进店吃上一碗青菜圆子。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从上海来的几位客人一边吃圆子一边说:“阿拉上海的里弄里,吃不到这样实惠又好吃的圆子。” 可惜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圆子大妈因身体原因关门歇业了,从此王店镇上再也吃不到这么美味的青菜圆子了。直到现在,我仍怀念圆子大妈当年做的青菜圆子。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