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下伸店

2025-07-19 14:48 作者:孙志强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在农村商业市场化之前,几乎每个生产大队(村)都有一家为农民服务的下伸店。顾名思义,它就是供销社延伸到最基层的便民小店。 下伸店出现在50年代后期,主要出售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像油盐酱醋、糕饼烟酒、火柴电池、文具纸笔、牙刷牙膏、毛巾肥皂、面油雪

  在农村商业市场化之前,几乎每个生产大队(村)都有一家为农民服务的“下伸店”。顾名思义,它就是供销社延伸到最基层的便民小店。

  “下伸店”出现在50年代后期,主要出售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像油盐酱醋、糕饼烟酒、火柴电池、文具纸笔、牙刷牙膏、毛巾肥皂、面油雪花膏、针线纽扣等。另外,也卖镰刀之类的小型农具。

  “下伸店”规模和货品摆放各家大同小异。外面的墙上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标语。不大的铺面分成里外间,里面是仓库,外面一边立着货架,另一边放着装菜油的桶和盛酱油、黄酒的大坛子。中间的玻璃柜台是曲尺形的,旁边有个带小门的矮挡板,方便营业员进出。营业员站在柜台里面拿货、收钱。柜台上总放着一把黑乎乎的用来算账的算盘。门外走廊的墙边,堆着空的酱油坛子、酒坛子和装满空啤酒瓶的木箱。等供销社的送货船来送新货时,顺便把这些空坛子空瓶一起运走。

  卖菜油用的是个带压杆的大铁桶。营业员一手往下压杆子,另一手拿着油壶接住从管子里流出来的油。酱油和黄酒是用带把儿的名叫提子的竹筒从大坛子里舀出来,再通过一个小铁皮漏斗倒进瓶子。坛子肚子大口子小,提子只能直上直下地从坛口提出来,就像从井里打水一样,所以叫“吊酱油”“吊黄酒”。偶尔会有老人“吊”一小杯烧酒,坐在柜台边的高脚凳上就着几粒发芽豆或几只毛芋艿慢慢咪,喝得有滋有味。

  “下伸店”常年供应腐乳、榨菜、酱萝卜、萝卜干、什锦菜。什锦菜,就是把好几种酱菜切碎了混在一起:金黄的萝卜干丝、橘红的胡萝卜丝、墨绿的酱黄瓜片,再配上淡绿的小辣椒、黑色的洋姜丁等等,五颜六色的,光看着就让人开胃。

  这里和乡间小茶馆一样,是村里的“信息集散地”。店门口那条油漆已剥落的长木椅上,总坐着几个抽烟、聊天的老人。村里村外的新闻旧事、家长里短的闲话纠纷,讲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连来买东西的人也听得入了迷。

  “下伸店”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清点货物,也叫“盘店”。盘店那天,店门会关上,门口挂块小黑板,写着“今日盘店,暂停营业”。供销社派来的会计和营业员一起忙着清点货物、报数目、记账,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村里没有邮局,“下伸店”作为村民最常去的地方,还承担了代收代转信件的任务。每天上午,镇上的邮递员骑车到店门口停下,从墨绿色的邮包里取出信件交给营业员,然后从挂在店门口的邮箱里,把村民们投进去要寄的信带回去。乡村本来就是熟人社会,营业员对村里男女老少基本都认识,只要看到收信人路过店门口,或者来店里买东西,就直接让他把信拿走。

  90年代以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连接着家家户户烟火气的“下伸店”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仍然承载着许多人的一部分乡村记忆。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