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衢州祭孔大典列入国家级非遗,和缙云轩辕祭典、绍兴大禹祭典合称为浙江三祭;源于南孔故里的有礼精神,提炼上升为省域文明品牌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与民间参与的双向发力,衢州南孔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浙江文化领域的一张金名片。 与此形
|
衢州祭孔大典列入国家级非遗,和缙云轩辕祭典、绍兴大禹祭典合称为浙江“三祭”;源于南孔故里的“有礼”精神,提炼上升为省域文明品牌……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与民间参与的双向发力,衢州南孔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浙江文化领域的一张“金名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嘉兴嘉善,曾有一座孟子南宗家庙——亚圣南祠,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发展,这座代表孟子南宗正统的家庙本应与衢州南宗孔庙并称,甚至可以联动演绎浙江孔孟南宗双庙的佳话,但历史无法假设,由于嘉善孟庙屡兴屡废,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没,甚至在嘉善本地都鲜为人知。 孟子是儒家“性善论”的提出者,与嘉善“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本文试图从史志记载中钩沉嘉善孟庙变迁史,还原一段尘封的历史过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受学于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门人(一说受教于孔伋本人)。后世以“孔孟之道”代指儒家,但孟子及孟氏家族的历史地位,在唐宋以来存在一个缓慢“升格”的过程。 孟子地位的抬升,始于唐代韩愈提出儒家道统论,在《原道》中,韩愈重构了一条儒家道统谱系链条,“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将孟子列为孔子的正统传人。进入宋代,这股风潮持续演进,宋神宗诏封孟子为邹国公并配享孔庙,程颐《经说》首次提出“孔孟之道”这一固定说法,宋高宗训令“士大夫之学,宜以孔、孟为师”。 在“尊孟”的背景下,祭祀孟子与寻访孟子后裔被提上日程。在宋仁宗时,孔子后裔孔道辅出任兖州知州,特地寻访了孟子陵墓与后裔,在邹县东北四基山找到孟子墓,“去其榛莽,肇其堂宇”,于墓旁建起孟子庙,在曲阜凫村找到了孟子四十五代后裔孟宁,并向朝廷推荐他,孟宁被任命为迪功郎、邹县主簿,主持孟子祭祀,至此以后,孟氏家族对孟子的祭祀也超越了普通士民的祭祖行为,成为官方祭典之一,孟宁也被孟氏家族尊为“中兴祖”,也是孟子北宗的始祖。 孟子后裔的南迁始于两宋之交的“建炎南渡”,当时宋室南迁,伴驾随行的就有一支孟子后裔——孟子第四十七代孙孟忠厚,其人还是宋皇室的外戚,宋哲宗孟皇后的侄子,在南宋朝廷里,他先后担任平江知府、绍兴知府、枢密使、提举秘书省等职务,封信安郡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病逝,死后赠太傅。南宋人王十朋评价其“袭亚圣大才之儒雅”。 自1147年定居江南,近900年时间里,孟忠厚一支在嘉善、诸暨、会稽、武进、吴县等江南府县繁衍生息,衍生出孟子南宗与南孟文化。 孟子北宗的嫡系后裔孟衍泰在《南支谱序》中对孟氏南北宗源流有着清晰的论述:“吾宗之有南北支也,盖分于圣祖邹国公四十五代孙、宋特授邹县主簿讳宁,四十七世孙忠厚公,与吾居邹奉祀之宁公并世而数差。后忠厚公扈宋南迁,一奉邹祀,一开浙基,支分南北,而谱亦因之别纂矣。” 从南宋孟子后裔南迁到明代嘉善孟庙建立,其中还有一段波折。据《浙江通志》记载,孟子四十七代孙孟忠厚南迁后,敕建孟庙于苏州,元末圮;五十四代孙孟观,避兵于嘉兴之清风泾,遂居焉,明宣德间分属嘉善;嘉靖三十二年(1553)山东教授司查孟氏南支,移文浙省,改建善邑,三十六年,置祭田十八亩。 也就是说,孟子南宗家庙最初敕建于苏州,经过元末战火,孟子五十四代孙孟观定居嘉兴清风泾(后属嘉善),明朝嘉靖年间,在山东教授司的访查之下,确认孟子南宗嫡系,将苏州孟庙改建于嘉善县城,并划拨了18亩祭田用于祭祀开支,维持孟庙的日常运转。 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嘉善孟庙逐渐倾圮,孟子在嘉善的六十四代孙孟孔授在地方绅士的支持下重修孟庙,士绅朱绍周、朱再思捐田18亩作为祭田,遂恢复了春秋两季的祭祀。在浙江巡抚熊学鹏撰写的《重修亚圣南祠记》中,我们可以窥见嘉善孟庙的格局,“设正殿,正寝,两庑,邾国公殿,宣献夫人殿,启贤门,钟灵、毓秀两门,继往圣、开来学诸坊。”据嘉兴文史馆馆员杨越岷考证,亚圣南祠的位置在嘉善永丰七区丰字圩,现具体地址在嘉善城西南城门处,在宫学之南。 明清两朝,嘉善孟氏的孟子南宗大宗地位得到了朝廷和孟子北宗的共同认可,本应成为一座县城的文化地标。可惜的是,在岁月变迁中孟庙逐渐倾圮,民国时虽有重建的呼声,最终还是未能实现。打捞一段沉寂的历史,希望有一天嘉善南孟文化可以如孟庙坊名一样继往而开来,重新绽放于武水之畔。 |
- 上一篇:嘉兴明代状元与他的三座牌坊
- 下一篇:没有了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