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梅里诗派”的中坚人物

2025-10-16 19:03 作者:梅晓民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清代顺康年间,梅里(王店)小镇上涌现出周筼、王翃、沈进、范路、朱彝尊、李良年、缪泳、朱一是、许灿等一大群诗人,他们虽生计贫困,却以诗歌创作享誉四方,形成了传诵一时的“梅里诗派”,而许灿正是这个诗派的中坚人物。

  屡邀乡试仍未成,抛却科举谋舌耕。

  编就诗辑廿八卷,梅里诗派天下闻。

  清代顺康年间,梅里(王店)小镇上涌现出周筼、王翃、沈进、范路、朱彝尊、李良年、缪泳、朱一是、许灿等一大群诗人,他们虽生计贫困,却以诗歌创作享誉四方,形成了传诵一时的“梅里诗派”,而许灿正是这个诗派的中坚人物。

  许灿(1653—1716),字恒之,一字衡紫,号晦堂。原居海昌(今海宁),后迁入梅里,即为王店镇人,嘉兴县邑庠生(即秀才)。许灿的祖父许肇位,号省斋,是海昌邑庠生。工诗,移居王店后,与梅里诗人李我郊、范民彰、朱昆田、浦越乔、蔡燿、朱愿为结成“省斋七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父亲许云龙(字鲁文)由武科进士的身份选为出入禁中的侍卫,后任陕西渔渡路游击(官职名),又转西安抚标(巡抚直辖的军队)右营,升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营参将,一生戎马倥偬、鞠躬尽瘁,“抚恤兵民、著有劳绩”,后积劳成疾,病卒于任上。许灿出生在父亲守卫的西部边陲,可怜刚满三岁就失去父亲,母亲含着泪将他父亲的灵柩带回故里。

  许灿从小就聪明伶俐,六岁即对诗文有了极大的兴趣,常常一个人对着书卷吟哦不绝。私塾先生感到很是奇怪,“这么小的年纪就会读书”?便到他的寝室一看,果真见到许灿捧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诗抄,津津有味地朗诵着。私塾先生欣喜地到处夸奖:“吾乡国初诸老扶轮大雅,继起之秀其在斯乎!”使得幼小的许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康熙十二年(1673),刚满二十岁的许灿便为先父任内拖欠官府租税案子,与从兄一起到甘州对簿公堂。因为事情一时不能办结,他们只好在塞外游览边关城垣,并写下了怀念先父遗泽的诗篇:“弱冠去乡里,控辔临边州。我昔诞生地,于役此重休。春风吹旧林,寓目含新愁。眷言怀先德,涕泪交颐流。”“饮马长城窟,啮雪祁连山。激昂盛意气,万里不苦艰。”其诗名即被当地士绅所赏识,还被聘为敦煌书院主讲。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许灿总算“奉恩诏免”得以返家。回到梅里后,母子二人悲喜交集,哽咽流涕。许灿稍作休整即闭门授徒,与梅里诗人朱稻孙、李集、王鸿宇、朱翰宣、金蓉等互有诗文相砥砺。隔年即补博士弟子员,成为嘉兴县学生。

  康熙三十年(1691),许灿三十八岁,适逢圣驾南巡,学使雷公举荐他前去应召试,许灿却因病不能如愿,但江南名士钱陈群看了他所作的《迎銮赋》后极为欣赏,称赞他“有国士之目”。可惜后来虽屡邀乡荐却仍“未售”,即没有被朝廷选中。他感叹地对朋友们说:富贵与贫穷是命运所致,我不怕贫寒,能靠“舌耕”(意谓授徒讲学)谋生,并尽心孝养母亲就足够了。从此便放弃科举,整日痴迷于诗,到了一字不合数日不安、终夜不寝的地步。有朋友劝他要注意身体,他却说:我从小就有读诗、写诗的爱好,现在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果得不到精深含义我是誓不罢休的。从此便四处出游,边谋生边吟诗交友。

  一次去山阴(今绍兴),入署在县令彭公处,每当公事毕,便与当地诗人童钰相互唱酬,被朋友比喻为“皮陆复生”(晚唐作家皮日休、陆龟蒙)。两年后转客江西,在地方官颜公家任塾师,与江西诗人闵照堂、彭云楣、钮牧村等相互唱和,后随颜公游福建,被聘为邵武樵川书院的主讲。不久因母亲病故归家服丧,三年后又到江西谋生,先后任铅山广信书院和婺源紫阳书院讲席。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过六十的许灿归家养老。此时正值梅里盛行结文社,众多诗人结有“曝书亭诗社”“彭西渔社”“九老会”等,各社每次集会必请许灿上坐,以示尊敬。许灿也欣喜地说,我虽不敢倚老卖老自居前辈,但见到众多年轻人意气风发,有“千云直上”的气概,也要尽力做一匹识途的老马。

  许灿生性耿介刚直,说话理直气壮,实话实说,没有一点做作。他还有着父亲的遗传因子,“状貎魁梧,膂力绝人”。有一次外出,船到江中突遭大风,他从容不迫地帮助船夫撑篙、沉铁锚,很快就将航船平安靠岸,连船老板也十分佩服。

  许灿的诗作很多,在甘州时有《敦煌集》二卷,朱稻孙为之作序,客江西有《楚尾集》和《击汰集》,游福建有《荔雨集》,另有《春风录》《晦堂诗抄》等。《春风录》主要记述梅里诗人的交游轶事,有许多被《梅里志》所采录。他还以三十年的精力,搜集辑成二十八卷的《梅里诗辑》,有334家梅里诗人的3473首诗入选,可惜仅为手稿本传抄。直到道光三十年(1850),才由嘉兴县令朱绪曾刊刻印行,公诸于世。

  许灿前期的诗作金戈铁马、激越昂扬。乾隆时期著名诗人袁枚偶然读了《河西杂诗》中的诗句“龙沙扫雪秋驰马,兔魄凝霜夜照旗”“边丁日课屯田麦,使者星驰属国瓜”后击节称赞:“极雄健,有明七子气魄”,竟然还“慕其人,遍访卅年,卒无知者”。笔者估计,假如两人是同时代的话,袁枚的《随园诗话》中会多一篇诗坛佳话。晚年的许灿,其诗作清新怡人,有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的韵味。如《梅花庄歌》:“梅溪水如衣带长,上有王氏梅花庄。梅花之庄不可见,溪水自作梅花香。庄后庄前看不足,想见茅堂绕寒玉。我家只在此溪偏,听惯横吹笛中曲。”《苦雨口号》:“六塔河流一苇航,平添丈水亦汪洋。老夫不出逢人问,但道街头米价昂。村村蚕事响缫车,眼看春花未到家。高田放水得鱼卖,低田豆烂麦生芽。”描写的都是家乡田园生活风貌。

  康熙五十五年(1716),许灿病故。李富孙撰《许晦堂先生传》。他的三个儿子许型、许墍、许坚皆为国子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