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前,城镇上有打更人的行当。所谓打更人,俗称更夫。每天晚上七点钟,打更人便准时从家里出来,颈上挂着一根竹筒,竹筒中间是挖空的,长约六十厘米。他手持一段小木棍,每走约三十米,便一边敲着竹筒一边嘴里喊着,小心火烛!尤其是冬天,更夫便会喊着寒天
|
早前,城镇上有“打更人”的行当。所谓打更人,俗称更夫。每天晚上七点钟,打更人便准时从家里出来,颈上挂着一根竹筒,竹筒中间是挖空的,长约六十厘米。他手持一段小木棍,每走约三十米,便一边敲着竹筒一边嘴里喊着,“小心火烛!”尤其是冬天,更夫便会喊着“寒天腊月,火烛要小心;柴间灰堆,要看看灵清;大人别托小人,大人自要小心。”然后又笃笃笃地敲起了竹筒。 那时王店镇上没有电灯,全凭每家煤油灯射出的微弱光线引路。更夫从家里出发,沿途要经过三里长街,一直到镇东的簖桥头。走过桥,再从南街继续往回走,边走边敲更,一直到镇西的庙桥头,再折返向东敲去。遇到夏天打雷、刮风下大雨也不停息。如此这般,在镇上来回走上两遍,此时刚好是夜晚十一点,人们也开始熟睡了,更夫便休息回家。一般每晚能领到二角钱的辛苦费。而很多人家,经更夫的提醒,家人都要去灶间、柴间查看一遍,确认无事才放心地睡大觉了。 王店至今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一次轮到更夫刘金奎敲更,约莫晚上九点钟左右,他敲到大井弄处,突然闻到一股焦臭味,于是立刻停下左右寻找,发现一户人家在灶前烘尿布。由于主人大意,尿布被灶火烧着了。号称“大肚皮”的金奎冲进这户人家,唤醒伏在桌上睡着的主人,两人端起面盆,舀上水缸里的水,用力往着火的灶里泼去,不一会儿,火被浇灭。由于出手及时,未酿成火灾。主人十分感谢刘金奎的及时相助,连连感谢。 据今年七十八岁的周正祥介绍,他十六岁因辍学在家,居委会主任姚庆祥看他身强力壮,又没工作,就让他担任夜间的更夫。周正祥看在两角钱的分上,爽快答应了。一次,轮到周正祥敲更,已是晚上十一点了,正是下班时间,他突然发现一户人家的门敞开着,里面黑咕隆咚,于是周正祥便一面敲更,一面关照主人及时关门上闩,以防不测。完后,他放心地到当时的“得意楼”菜馆花了九分钱、二两半粮票,吃上一碗阳春面。回家时,已是晚上十二点了。“文革”开始后,周正祥的“更夫”工作才中止。回想起当年打更的情形,他满是兴奋地说,“打更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善事,更夫提醒老百姓提高防火、防盗意识,老百姓都是欢迎的。” 如今,打更的时代早已过去,也没有了更夫,但老人们还不时怀念起那个有人情味的年代。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