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清代的两次博学鸿词科考

2014-10-17 10:06 作者:嘉兴故事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科举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按照不同的人才需求分类(即科),然后考核选拔人才(即举),它兴起于隋唐时。当时除了明经、进士等一般性科目外,还根据需要设置临时性的考试科目,称为制科。 康熙帝 据记载,唐时的制科多达50多种,博学宏词科是其中的一科。南宋绍

  科举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按照不同的人才需求分类(即“科”),然后考核选拔人才(即“举”),它兴起于隋唐时。当时除了明经、进士等一般性科目外,还根据需要设置临时性的考试科目,称为制科。

康熙帝

  据记载,唐时的制科多达50多种,博学宏词科是其中的一科。南宋绍兴年间,为选拔知识渊博的人才进入朝廷,以备咨询顾问、著史编集,朝廷专门开设博学宏词科,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补充形式,以选取特殊的人才入仕。

  清代乾隆年间,为避讳乾隆的名字“弘历”,改“宏”为“鸿”,所以清代的“博学宏词”也叫“博学鸿词”,简称为“鸿博”。另外,又有说在康熙的时候,“博学宏词”改称“博学鸿儒”,那是因为“儒”不仅包括知识渊博,还包括为人道德,而清初不少文人由明入清,如应试出仕,其大节有亏,改为“词”,避开人品之议,重点落在学问上,可以吸引更多人参加。

  在清代,博学鸿词科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它的考生由三品以上的官员推荐,被推荐者可以是在职官员,也可以是平民,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阅卷、选定名次,保证选拔的人有真才实学。

  考中的人进入翰林院后,被授予侍讲、侍读(为皇帝及内阁官员讲史讲经、备以咨询)、编修(编纂国史、记载实录)、检讨(参与国策的制订、撰写等)等不同官职。其中的优秀者还能值班南书房,直接在皇帝身边服务,记载皇帝日常“起居注”及国家大事。这些职务本来是由科举考试中被录取的进士充当,现在扩大了成员的来源。虽然这些官职无实权,但声望和地位很高,待遇优越,可“直达天听”,甚至影响到国家大政的制订、皇帝继承人的选择。考中的这些人也被称为“博学鸿词”或简称为“鸿博”。
  
  清代的两次 博学鸿词科考

  整个清代,共进行过两次博学鸿词科的考试。

  第一次是清初康熙十八年(1679),当时康熙皇帝的政权虽已得到初步巩固,但内外矛盾不断,平息“三藩之乱”进入关键阶段(“三藩之乱”于1681年平息),汉人特别是江南文人的反清意识还较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常规的科举考试外,康熙十七年下诏:

  “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通之仕,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

  诏下发后,各地共推荐了188人应试。其中36人或不愿被荐,或称病未试,实际应试152人,录取了50人,其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录取的50人集中在江浙。其中江苏23人,浙江13人。

  嘉兴被推荐应试的有13人。曹溶、陆陇其、柯崇朴、柯维桢等四人因丁忧未赴试,魏学渠、李良年、谭吉璁、陈荚等四人应试未录取。录取5人,为海盐彭孙遹(一等第一名)、嘉兴朱彝尊、徐嘉炎、平湖陆葇(均入一等)、海宁沈珩。另桐乡吕留良坚决不愿受推荐而未推荐。

  清代的第二次博学鸿词科考试是在乾隆元年(1736)。乾隆登基时,由于雍正突然去世,政局不稳,所以也希望通过开设博学宏词科来选拔人才。这次共推荐了267人,录取了19人,其中一等5人,二等10人,续取4人。嘉兴被推荐13人,录取2人,嘉兴诸锦名列一等第三,桐乡朱荃为续取二等。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