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河漫漫月流光,锦筵红袖灯辉煌。城头乌栖夜击鼓,吴王更衣西子舞。
![]() 2017年的接连桥 天河漫漫月流光, 锦筵红袖灯辉煌。 城头乌栖夜击鼓, 吴王更衣西子舞。 朱彝尊这首仿李白《乌栖曲》而作的旧题乐府诗,写的是吴王夫差因宠幸西施而亡国的历史,也间接嘲讽了明朝末代皇帝因山河破碎而吊死煤山的悲剧。作这首诗的时候,朱彝尊暂居在王店镇东南的接连桥。 清顺治二年(1645),朱彝尊入赘归安县(今属湖州市)儒学教谕冯镇鼎家,住在嘉兴城内,清兵攻入嘉兴后即四处避难。他先到练浦(今海盐县境内)五儿子桥岳父乡下的家,再移居梅里塘桥北,并将其生父朱茂曙接来团聚,因房屋狭小,人多住不下,就到梅里南边的茅亭(今王店镇镇中村境内)租了房子,后又移居到今王店镇凤珍村和南梅村之间的接连桥畔。 朱彝尊《春日闲居》诗: 幽栖城市隔, 好鸟亦来翔。 闭户野桥畔, 读书春草堂。 有时欹皂帽, 终日据绳床。 且贳邻家酒, 狂歌尽一觞。 其中“野桥”指的就是接连桥。此时的朱彝尊非常贫苦,杨谦《朱竹垞先生年谱》中有“先生贫甚,余一布袍,每会,则以付质库”,意思是说,每当有客来访,便当了布袍换酒招待。为了生活,朱彝尊只得在此以授徒为业,同时居住在接连桥的梅里诗人王浤及沈翼即是他的弟子。 王浤,字上涛,号抱山,是朱彝尊的“高第弟子”(即得意门生),晚年与沈翼交情最深,曾一起注释朱彝尊《曝书亭集》,有《艺藿斋》《岫云轩》等诗稿。沈翼,字寅中,号菜畦,又号凿壤,曾注《竹垞文类》,有《菜畦诗稿》。据缪元英《梅花溪踏春词》记载,沈翼居住在接连桥时每日务农,曾种植数百枝茂盛的大种桑(桑树的一个品种),附近养蚕的农民经常向他购买桑苗。 民国时期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廉俭类》有一则“朱竹垞却豆粥”的故事,说的是朱彝尊居住在接连桥时正值荒年,一天中午,邻居王氏的老仆人听到隔壁时时有琅琅的读书声传来,却没看到有上升的炊烟,他感到十分惊讶,估计朱家又没有生火做饭。他敲门对朱彝尊说,这都到中午了,先生还没有吃饭吧,我给你送来一碗用豆子和大米熬制的粥,快趁热喝了。朱彝尊十分感激,有礼貌地对老仆说,谢谢你的好意,但你家粮食也不多,这碗豆粥还是留着自己吃吧。接着一转身又苦读了起来。后人赞誉朱彝尊的清廉节俭,遂将地名易名为“节廉桥”。 据当地老人回忆,接连桥原为石桥,因赶集的人过往接连不断而得名,崇祯《嘉兴县志·大彭都桥梁》即有此桥的记载。日军侵占王店时,此桥被破坏,1957年时修建,2005年重建水泥拱桥,成为凤珍村连接南北石岸头和许家埭两个自然村的要道。 顺治十五年(1658),朱彝尊从接连桥移居到梅里南“荷花池之阳”,即今天的曝书亭位置,这才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租居生活,有了自己真正的家。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