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江南佛教史上的早期寺院兴善寺了。但嘉兴以兴善寺得名的集镇还在,它位于南北湖大道中段,民国时名新社市,现为凤桥镇新民村驻地。《嘉兴新志》载,兴善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宋英宗时改称兴善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名兴善教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江南佛教史上的早期寺院兴善寺了。但嘉兴以兴善寺得名的集镇还在,它位于南北湖大道中段,民国时名新社市,现为凤桥镇新民村驻地。《嘉兴新志》载,兴善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宋英宗时改称兴善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名兴善教寺。南宋时,日僧虚堂来华求学,先后在嘉兴水西寺和兴善寺学法八年,归后创立日本临济宗。明代,寺庭有古藤结台,谓之藤楼,慕名来游者几无虚日。明诗人许询《兴善寺》云:“四面清泉竹一丛,幽居有路小桥通。半湾嫩绿分禅座,数苗凉阴护梵宫。” 兴善寺发展到清初,规模最大。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都进行整修,寺占地六十余亩,清代姜楩《游兴善寺》诗,有“古柏盘青盖,残碑有断章”、“落日霞光烂,双桥带水长”的景观描写。太平天国战乱时,兴善寺正殿和千佛阁被毁。抗战时期,该寺被日寇炮轰。到解放前,尚存有遗址,山门内通道、正殿前的远近闻名的兴善寺双塔和古树仍在。1968年,双塔被拆除。 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兴善寺来历的传说,在当地口口相传至今。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当地有美丽的小湖,称为圣湖,清澈如镜,仙女们常去玩耍、梳洗。后来,东海龙王第十三个孙子霸占了圣湖,仙女们再也不能去游玩。一天,两只凤凰被圣湖所吸引,也要居住在湖中。小龙不肯答应。龙凤争战九天九夜,各不相让,两败俱伤。最后,龙死凤亡。小龙盘伏成湖心岛,龙角成宝塔。两只凤凰变成了两座凤楼。玉帝知晓后,点化小龙广结善缘,游荡天际的龙魂悔悟向善,回归故地,化为和尚,取名智多,化缘建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建起寺院,取名兴善寺,寓意人间兴善勿恶。 明清时,兴善寺香火兴旺,百姓附居寺周,形成市集,辛亥革命后成为一方旺集,并取谐音,改名新社市。集镇市街上开满日用品零售商店、鱼行、肉铺、南货店、豆腐店等,茶馆、酒店就有十几家,每天清晨,四方农民挤满市街。镇上还办有蚕种场、学校,驻有保安团,有绍兴快班每日往返嘉兴等地。抗战爆发后,集镇逐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兴善寺为乡、村驻地。公社化后,为凤桥公社新民大队、村驻地,镇上的商店多为供销社所办,还开有合作医疗站、嘉兴蚕种场分部。相比之下,小镇地处深乡,这些年发展没有其他集镇快,规模也没有超过民国时的新社市,一条狭长的市街,散布着茶馆、肉摊、酒店和理发店。中午走在街上,相当清静,只有茶店里还有几桌打牌的茶客。两三个老人闲坐着在街上,看着小狗在店堂街上转来转去,一副乡村小集镇的风貌。一位老人告诉我,到兴善寺要赶早市,天还没有亮,街上相当热闹,摊头一个连一个。 清末,借用兴善寺僧舍创办的秦溪学堂,是嘉兴最早一批新式学校之一。抗战前夕,改为余贤区立第二初级小学。解放后新建校舍,改为兴善小学,最多时有八个班级,三百多学生。2006年,学校并入凤桥镇中心小学。 抗日英雄姜维贤(1903-1942),幼时随父迁居兴善寺。抗战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嘉兴县抗敌后援会委员。1937年11月18日,姜维贤将家属送往义乌,回兴善寺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月30日,嘉属抗日义勇军第一总队在兴善寺成立,姜任总队长,下辖五个大队,活动于嘉南抗日游击区一带。1938年5月,配合62师372团收复海盐县城。之后配合62师等部,先后在庄史、凤桥、石佛寺和十八里桥与日寇激战,狠狠打击日寇。鼓舞沦陷区人民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1941年冬,姜维贤任浙江十区专署路北办事处主任。1942年2月4日赴任,行至澄溪洪家港,被日军侦知,深夜突遭包围,家属和随从人员当场被害。姜被俘,拒绝投降,英勇就义。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