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鸣老街位于洲泉镇最西端的马鸣村,因街上集中了多家茶馆,所以,现在的很多人也称其为马鸣茶馆老街。 当地民间,有先有马鸣街,后有洲泉镇之说。史料显示,马鸣老街始建于唐宋,繁华于明清。它的形成,综合了历史、地理及环境等因素。马鸣距离洲泉、新市、
马鸣老街位于洲泉镇最西端的马鸣村,因街上集中了多家茶馆,所以,现在的很多人也称其为马鸣茶馆老街。 当地民间,有“先有马鸣街,后有洲泉镇”之说。史料显示,马鸣老街始建于唐宋,繁华于明清。它的形成,综合了历史、地理及环境等因素。马鸣距离洲泉、新市、崇福等中心城镇都比较远,以往,交通大都依赖人力摇船出行,船的速度既慢,载货量也颇受限制,所以,当地便逐渐形成了集市,后逐渐成街,这里的货物基本能满足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这种街道或集市自然而然逐渐形成的情形,并非个例。崇福近郊的上市、店街塘、肇昌桥集市,原同福境内的徐家庙、龙王庙集市,无不如此。 明清时期,整个马鸣村被东西向的寿溪(现称庙前河)分为南北两片。北片称为上字圩,南片称为下字圩。马鸣庙位于寿溪北侧。庙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桥,连接寿溪两岸。东侧的称步云桥,西侧的叫登云桥。当时,寿溪两岸沿河处,以及马鸣庙两侧,各有一条街道,共计四条老街。 庙前街:位于寿溪北岸,东西向横贯于马鸣庙前,故名。该街西至现在的马鸣村村里组杨家里,东至朝东屋里。 庙前街在清代中前期就十分繁华。街西首,曾有一大户人家,户主杨藩,人称杨大少爷。杨藩以“摇航船”为业,一生乐善好施。嘉庆《石门县志》有对他的介绍,称其为“秀民”,即民之出众者。民国时期,庙前街从西至东,有俞氏染坊、德生堂国药店(后迁至步云桥南)、赵师傅茶馆、孙宝凤茶馆、发财阿娘茶馆、姚氏肉铺、方氏木匠铺、马氏刨烟店、陈氏打铁铺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尚有诊所、裁衣店、杂货店、剃头店和打铁店各一家。不过,如今只剩沈炳华理发店了。 堂后街:在寿溪南岸、马鸣庙的对面,曾有一座总管堂,内供总管菩萨。堂后街位于总管堂北侧,故名。堂后街也是东西向,与庙前街平行,隔河相望。它东起步云桥的南桥堍,西至永安桥(俗称轿马桥)。 很长时间里,这条街上的店铺较少,主要以流动摊贩为主。不过,到了清明时节,马鸣庙前演“对台戏”时,这里却最为热闹。晚清至抗战前夕,马鸣的对台戏非常出名,当时的戏台,一座搭建在马鸣庙前,另一座就搭在总管堂后的这条街上。总管堂西是一片空地,演“对台戏”或庙会期间,这里摆满了地摊,俨然是一个小商品市场,人山人海。 后来,总管堂被拆。1972年,在原总管堂地基与西侧的空地上,建造了洲泉供销社马鸣综合商店。马鸣综合商店是当时洲泉境内唯一一家村级综合商店,建有房屋15间。现在,原综合商店的房屋仍在,只是商店早已关门。 一直往西,就到了永安桥东桥堍,即现在的马鸣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处。以前,这里是一家油坊,当时油坊的碾槽至今还在。它被置放在永安桥西桥堍,村民用它当洗东西的石埠。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