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大业六年(610),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河道,形成江南运河,大运河南北贯通。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吟诗赞颂江南运河曰:“平河六百里,沃壤两三州。”
百步桥 隋大业六年(610),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河道,形成江南运河,大运河南北贯通。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吟诗赞颂江南运河曰:“平河六百里,沃壤两三州。” 就全局来说,大运河的全线开通,给当时南北水运带来极大的便利。江南稻米等物产通过运河北运,史称“漕运”。漕运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漕运进行持续畅通的粮食和物资运输,实现全国资源调配,促进运河两岸城市发展,江都(扬州)、余杭(杭州)、涿郡(北京)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大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运河从嘉兴王江泾到市区杉青闸这一段称为“苏州塘”,也叫“苏嘉运河”,全长27公里,属浙北干河。苏州塘是嘉兴水流的北泄通道,从王江泾至嘉兴城区的船要逆水行舟,都得背纤,背纤人行走的道路即是纤道。 修筑纤道是项大工程,历来都与整修运河塘岸同步开展。据载,唐元和五年(810)起沿塘筑有纤道,开始是泥路,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纤道逐步改成了石板路,平时由官府掌管,专门给运送皇粮的船队使用。 遥想当年,大运河上白帆片片,纤道上号子声声,桥上行人,桥下背纤,舟行画里,人在景中。无数肩背纤绳的纤夫,在这条纤道上步履艰难地拉着船只行进。古代嘉兴的繁荣,有着纤夫们在古老纤道上一步一步的艰辛付出。 清朝灭亡后,纤道也慢慢消失,下沉的下沉、毁掉的毁掉,偶有保留下来的纤道痕迹。到目前为止,嘉兴苏州塘两岸,仅存两处古纤道遗迹:一处是王江泾镇的闻店桥,另一处就是市区的百步桥。 百步桥,因桥长百步而得名,位于市区落帆亭所在的杉青闸路的最北面,横跨在连接大运河与穆湖溪的河道上,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始建具体年份不详,但至少不会晚于北宋。南宋秀水文人张尧同在《嘉禾百咏》中就有《百步桥》一诗: 旧趾依然在,荒墟未百年。 还分一桥水,流入几家田。 “荒墟未百年”,说明百步桥的兴建至少在北宋时期,距今已有950年以上历史。正式刊行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的嘉兴第一部地方志——至元《嘉禾志》也记载道:“百步桥,在县北五里。” 古代的百步桥既是纤道,又是人们折柳送行之处。一代文宗朱彝尊曾在《鸳鸯湖棹歌》中吟咏: 百步桥南解缆初, 香醪五木隔年储。 不须合路寻鱼鲊, 但向分湖问蟹胥。 “解缆”即是船只起航,可见那时桥南有不少泊位,迎来送往热闹非凡。 由于河口河面宽阔,百步桥原为一座高拱桥。清道光十六年(1836),高僧亮周募资重建百步桥,将原桥改为彼此相接的两座小型拱桥。南桥比北桥大,桥下可行船;北桥的高度被降低,以方便纤夫过桥,可谓一举两得。上世纪50年代,百步桥经过改建,南桥为过船阶梯石拱桥,北桥为低平连续石梁桥。现存桥梁重建于上世纪70年代,保持了连跨通透的纤桥特征,桥共五跨,南侧为主跨,北侧有连续四跨平桥。 数百年来,百步桥虽经过多次翻建、改造,已非原来的古桥,但古风犹存,而且其位置始终未变,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千百年来,嘉兴因运河而兴,大运河对嘉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嘉兴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百步桥也是嘉兴运河上的一处历史遗存。 2019年,百步桥被公布为嘉兴市区第三批历史建筑。目前该桥仅供行人之用,总体完整,质量良好。因为它是嘉兴苏州塘沿途仅存的两座纤道桥梁之一,所以对研究大运河文化、纤道桥梁建筑艺术以及古代的水利设施、贸易运输等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