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多年前,全部铜版纸印刷的西方刊物中的中国照片,如此精美,叹为观止。第225页(该刊正文从第128页起,是承接上一期刊的页码)上的照片更是养眼,那挺拔的三塔,航行的帆船,拐点的河道,粼粼的波光,无论是聚
八十多年前,全部铜版纸印刷的西方刊物中的中国照片,如此精美,叹为观止。第225页(该刊正文从第128页起,是承接上一期刊的页码)上的照片更是养眼,那挺拔的三塔,航行的帆船,拐点的河道,粼粼的波光,无论是聚焦技巧,还是取景角度,都无与伦比地张扬着摄影艺术的魅力。当然,大运河畔三塔的本身丽姿,为风光摄影提供了最佳的题材。1934年上海《华安》杂志第二卷第五期封底蓝色印刷的“嘉兴三塔”(陈昺德摄)、1936年著名的上海《东方》杂志第三十三卷第十九期“东方画报”首页的“三塔”(沈振黄摄)等影作,无不彰显了嘉兴三塔的独特风景和摄影人的高超水准。异邦游客查尔斯·H·克莱格青睐三塔,三塔也成了他取景猎胜的必然。该栏目中,同为查尔斯·H·克莱格摄的“水稻田里妇女正劳作”之影,也很容易让我们嘉兴人联想起春耕或“双抢”的农忙季节。我不识此配照的英文说明,或许照片本来也没写明取景的地名,头包布巾,身扎布裙,或直身或弯腰的农妇,说不定就是我们嘉兴某个乡村八十多年前田间拔秧的场景呢。“大运河上的嘉兴三塔”照片说明中,船帆“四分之一粗布,四分之一的洞”的内容,令人哑然一笑。破旧的船帆,用我们嘉兴话来说叫“七穿八洞”,英文则以百分比来形容。中西文化的差异,却未影响摄影人对三塔和大运河的美妙定格。塔影的秀美,船帆的沧桑,正是我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写照。
美国《国家地理》的“嘉兴三塔”照片是运河文化的宝贵史料 十年前媒体三塔“封面说”的是与否已无关紧要。因为我觉得封面和插页只不过是措词差别而已,重要的是三塔照片确实刊载在了1926年2月《国家地理》杂志上。尽管当年报道的例图中的三塔照片不是《国家地理》中的,两册外文杂志封面中一本印有胚胎图样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不是早期的,但我还是理解那篇报道的用心。我知道,那年代的信息,是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论的。相反,正是这篇报道,冥冥之中让我萌生了一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心愿。如今心想事成,时隐时现萦绕心头多年的“封面说”疑问尘埃落定,所以我要感谢十年前媒体提供的信息。为此,那篇报道和美国1926年2月《国家地理》杂志我都会好好收藏,它们是嘉兴三塔在八十三年前走出国门的见证和宣传运河文化的宝贵史料。 链接: 美国《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志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 美国《国家地理》每年发行12次(一个月一次),但偶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杂志的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使得杂志成为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址: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
- 上一篇:嘉禾乡土--三步跨过二爿桥
- 下一篇:嘉兴诗话--南湾炮台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