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胜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胜 > INTRODUCE

长虹桥:一张老照片,一段非常历史(3)

2014-04-21 08:47 作者:薛家煜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路人:拓展集市的使者 照片中长虹桥上有不少行人,这是同类旧影中难得一见的场面。细细数数,竟有二三十个之多。看他们的形态,如爬坡接力,似信步登高,一派悠然自在相。路人细小像蚂蚁,石桥高耸胜山梁,人与桥的


  路人:拓展集市的使者

  照片中长虹桥上有不少行人,这是同类旧影中难得一见的场面。细细数数,竟有二三十个之多。看他们的形态,如爬坡接力,似信步登高,一派悠然自在相。路人细小像蚂蚁,石桥高耸胜山梁,人与桥的比例反差,这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凸显了长虹桥的宏大。路人一个特别的姿势不能忽视,上桥者尽显弯腰弓背状,而下桥的均似一副挺胸凸肚样。这是我们每个人过高坡,要使身体平衡的自然动作。长虹桥拱矢高10.7米,全长72﹒8米,上坡下坡各有57个台级。一步一步的跨越,定然让常人费上一番劲。即使小青年逞能,一口气过长虹桥,也必是气喘吁吁了。

  过桥人中除三四个向东,大多朝西而行。这么多人过桥,是乡下人“出街廊”(上街),到一里街购物置货,还是去一宿庵烧香拜佛?旧时,王江泾区的人口不多。有资料表明,1929年,全区有46914人。遇上抗日战争,人口的增减数量更加模糊。然而,几百年来,长虹桥让运河两岸乡民的出行便捷自如,交流频繁。天长日久,凝大运河之水气,聚长虹桥的之灵气,开辟了桥畔一方风水宝地——闻川市。

  王江泾旧名闻川,成市于宋。长虹桥西堍沿河岸北行五十米许就是闻名遐迩的一宿庵,再朝北走四五百米光景,一过上南落北的闻店桥,向西一拐弯,就到了始于明代的一里街。

  一宿庵、一里街,相伴长虹桥,浓缩了王江泾历史的华彩篇章。“钦翁未止径,戒单曾此挂。一粒果中仁,覆偏大千界(一宿庵)”;“乡人出街来,盐米鱼虾市。夜静市门闭,书声撤一里(一里街)”;“诗翁桥下来,银鱼初出罟。建桥今谁功,道士陈复古(长虹桥)。”清未,《闻川缀旧诗》颂扬了王江泾的往昔。古往今来,长虹桥的便利,一宿庵的护佑,一里街的闹市,点点滴滴,续写着一方水土的历久弥新。农家的稻米,渔家的河鲜,还有“衣被天下”丝绸,一里街的喧嚣,随大运河的流水声名远播。

  一宿庵,建国后在破除迷信中改成小学。世代回响的梵音为琅琅的书声取代。1987年,王江泾小学新校区落成。古庵回归佛门,殿堂重传磬声。2004年,小庵扩建,改称“长虹古寺”。极富传奇色彩和丰厚历史底蕴的古庵名,弃之实在可惜。然富丽堂皇的“古寺”,怎么也没有朴素的庵院来得清幽,来得引人入胜。

  清宣统《闻川志稿》“街坊”记:“街三,曰一里,曰丝行,曰百岁。”太平天国时,三条街夷为平地。同治后,一里街重建,然在抗战中又被日寇烧毁。今日的一里街虽已无古代遗存,但其街名为水乡小镇传承了几百个春秋的记忆。街长一里,名门几多。公泰和的粟酥、孙家馆的冻雀……老街上的名点名菜,乡里人念叨起来如数家珍;蔡元顺茶叶店、周蓝田富户……石库门,三四进。而今,消失后的老宅,王江泾的土著念念不忘。

  乡镇企业的发展,北虹桥的兴建,新街区的扩张,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今天,长虹桥被冷落了,一里街也萧条了。就像许多水乡小镇一样,随着乡村公路的延伸,传统的船运行业被疯狂起来的汽车所淘汰。依水而兴的百年老街、小镇荒废了。新丰的汉塘街是这样,余新的余贤埭北街也是这样……

  老照片为我们解读了长虹桥头曾经的风光。

顶一下
(8)
72.7%
踩一下
(3)
27.3%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