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的雨下了一夜,早上渐渐停了,两岸的绿树被洗濯得更加鲜明。湖面清波澹澹,深深浅浅地掩映着几处汀洲。不远处的一座庄园外,已觉桂花香味沁心。不知谁家小舟,系在当年东坡煮茶的亭子边。 这样一番江南烟雨景色,入得诗中,便是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六十
初秋的雨下了一夜,早上渐渐停了,两岸的绿树被洗濯得更加鲜明。湖面清波澹澹,深深浅浅地掩映着几处汀洲。不远处的一座庄园外,已觉桂花香味沁心。不知谁家小舟,系在当年东坡煮茶的亭子边。 这样一番江南烟雨景色,入得诗中,便是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六十一: 马场渔溆几沙汀, 宿雨初消树更青。 最好南园丛桂发, 画桡长泊煮茶亭。 马场湖,又名滮湖,也就是今天嘉兴最负盛名的南湖。嘉兴城西南,是鸳鸯湖、放鹤洲;东南,则南湖、烟雨楼。此诗后两句的南园、煮茶亭,都在放鹤洲附近。明代文人张岱所谓“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其实嘉兴风景独到处大有所在,所以朱彝尊一百首棹歌就没提烟雨楼,即使这里写到南湖,也只用“马场渔溆几沙汀”这样水墨画似的全貌速写。诗下,朱彝尊自注:宋潘师旦以南坞、渔溆水十一处会于春波门外,建会景亭。 潘师旦,南宋人,知秀州时,便爱此一方“水深土膏”,欲卜居于此。位历显官后,识宦途之无味,解印归来,在当时嘉兴的春波门外、原柳氏园处营建住宅,并修建了一座“会景亭”,诗酒相娱,终老于此。 宋末元初赵孟頫有一篇《会景亭记》,专记潘尚书造亭之事: 由南坞暨渔溆,可以游观逸乐者凡十有一所,皆利于舟楫而会于斯,于是筑土为堂,构木为亭,列树花菓松栢榆柳于其前,良辰美景载酒周游沿洄放浪,归则憩于亭上,因名曰会景。 这么说似乎会景亭之名始于潘尚书,其实不然。北宋宣和间为嘉兴令的陆蒙老,其《嘉禾八咏》诗里就有一首《会景亭》: 清入栏干酒易醒, 春风杨柳几沙汀。 平沙抵得潇湘阔, 祗欠螺峰数点青。 最后两句说滮湖风景确实好,只是周围没有山,未免有些遗憾。为此,当时郡守周邠(一说为周邦)和此诗云: 亭上骚人醉复醒, 行吟步尽白蘋汀。 水天千顷琉璃地, 远有殳山一段青。 郡守眼界颇广,说远望可见硖石殳山山影,正可配这“水天千顷”的滮湖风光。 原来北宋时滮湖边已有会景亭,而当时亭子应属柳氏园。据方志记载,柳氏园中有十景:南坞、海棠亭、白莲沼、桃花亭、红薇径、茶溪、仙鹤亭、芙蓉塘、白苎桥、渔溆。和潘师旦同时略早的张尧同有《嘉禾百咏》诗,其中从《南坞》到《渔溆》的十首,正与这十景相合,所以后人便在《南坞》题下注“此下十首题会景亭”。南宋潘尚书所重建的会景亭,按赵孟頫记中“南坞暨渔溆”而言,也应是缘其旧景。之后,一般方志提到会景亭,就皆以为即会此十景了。 但是赵孟頫在记中明确写到“可以游观逸乐”的景点是“十有一所”,那么,除了上述十景之外,还有一景在哪里呢? 因潘尚书宅是在原柳氏园的基础上修建的,我们翻检弘治《嘉兴府志》,终于在“古迹”中的“柳氏园”查到: 柳氏园在县东南二里,宋世科柳氏之园也,即会景亭。有南坞、海棠亭……俱载《百咏》。又有烟雨楼,方万里诸贤皆有诗,后废为三教堂,元即其地为宣公书院,兵后书院移入城,故为三贤堂,今为民居矣。 志文在“有南坞、海棠亭……”十景之后,明确说“又有烟雨楼”,可知宋代的烟雨楼是在柳氏园中。而会景亭所会的第十一个景点,也就是烟雨楼了。那时滮湖还没有湖心岛,烟雨楼是在鸳鸯湖东面、滮湖西面的位置,则柳氏园也即在此。此烟雨楼后来废为三教堂,元代则为宣公书院所在,又改为三贤堂,后世于明弘治年间变为民居。宋元间,嘉兴春波门外,高氏圃中也建有一座烟雨楼,元代画家吴镇还将其画入《嘉禾八景图》中,但高氏圃这座烟雨楼却如昙花一现,之后便不见于文献记载。嘉兴烟雨楼之声名鹊起,实在要到明代嘉兴知府赵灜在滮湖中间填筑湖心岛,并在岛上重建烟雨楼之后。这重建的烟雨楼为清波所簇拥,成为后来南湖上最重要的景点之一,也早已独立于南坞等十景之外,因此会景亭本来把柳氏园中的烟雨楼作为所会一景的旧事,便不大为人所注意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