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刘质平: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者和开拓者

2024-10-23 08:55 作者:沈怡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弘一法师出家时与刘质平(左)、丰子恺(右) 1912年冬日的一天,杭州大雪飘落,不多时皑皑白雪就覆盖了浙一师校园。18岁的刘质平拿着第一次谱的曲,踩着积雪去找老师李叔同点评,李叔同看着谱子,良久抬头道:今晚八时三十五分到音乐教室,有话当面讲。当晚


弘一法师出家时与刘质平(左)、丰子恺(右)


  1912年冬日的一天,杭州大雪飘落,不多时皑皑白雪就覆盖了浙一师校园。18岁的刘质平拿着第一次谱的曲,踩着积雪去找老师李叔同点评,李叔同看着谱子,良久抬头道:“今晚八时三十五分到音乐教室,有话当面讲。”当晚刘质平提前到达,在廊下站立许久等待老师。其实李叔同早已在教室,他开灯出门,告诉刘质平:“时间无误,知汝尝风雪之味久矣,可去也。”

  自此,刘质平成为李叔同倾心培养的学生,开启了两人“名虽师生,情深父子”的师徒良缘。

  刘质平(1894—1978.10.24),海宁盐官人,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1916年秋,刘质平从浙一师毕业,在李叔同鼓励下筹措路费抵达日本。在东京,他发现中国留学生总是受到日本学生讥讽调笑,很感惶惑气愤。李叔同回信以自己在东京的经历劝解,说这种事情“不佞居东八年,习见不鲜”,勉励刘质平“君之志气甚佳,将来必可为吾国人吐一口气”。这令刘质平树立起为国读书的宏愿,一扫之前的苦闷与退缩。

  1917年,刘质平考入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音乐理论与钢琴,兼修艺术教育。但是入学不久,又被留学费用困住,因申请官费被拒,家里又不再资助,一度令刘质平绝望:“有负师望,无颜回国,唯有轻生,别无他途。”刘质平7岁丧父,在浙一师遇到李叔同后,就把老师视为父亲,所有的喜怒哀乐毫无保留地向老师倾吐。他的这种信任与依赖,得到李叔同的全面理解与接纳。李叔同看到学生又一次陷入心理危机心急如焚,决定紧缩开支,每月从薪水中挤出二十元,寄交刘质平,宽慰他会“一直维持至君毕业为止”,叮嘱他“自杀之念务必根除”,令异国他乡孤身苦读的年轻人及时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抚慰,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李叔同的爱才之心与独特教风,令刘质平生起一生奉献音乐教育的决心。1918年夏,刘质平结束学业回国,他告诉李叔同:“学生这次回国,决心继承老师的事业,想在音乐教育方面做一些事。”回国第三天,他就在李叔同的推荐下,到上海城东女校教授音乐,接过老师教棒,肩负起音乐教育的重任。

  1919年,为推广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文艺观,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理想,刘质平与同学吴梦非、丰子恺一起创办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开办不久就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艺术学校。1921年刘质平接受刘海粟邀请,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授音乐,在美专11年,他一手建起音乐系,刘海粟因此称他为“美专音乐系的奠基人”。

  1925年夏,刘质平与刘海粟受邀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暑期学校讲学,第一天刘海粟讲美术,第二天轮到刘质平讲课时,临时接到通知,地点从普通教室改到大礼堂。一到大礼堂,人坐得满满当当,连窗沿上都坐了人,他以为不是这间不敢进去,别人找到他说“学员等待刘教授都好久了”。大礼堂里除了长沙第一师范的学生,还有很多从各县赶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慕名来听他的音乐课,刘质平却异常谦虚地说:“我是一个肤浅的音乐爱好者,不过先学习了几年……”

  在公开场合刘质平低调谦虚,事实上在当时的音乐教育界,刘质平的教育理论已颇具影响力。他曾发表《中国音乐教授的缺点》和《致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讨论中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的意见书》等文章,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音乐教育存在的弊端。他指出初中音乐科教学目的是“一方面涵养美的情感和融合的精神,一方面养成识谱和歌唱的能力”,提出“中小学音乐科课程应当衔接”等教育主张,在今天也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在教育界的口碑,刘质平自1918年投身教育后,除了创办艺专师范学校、建立美专音乐系,兼任众多学校的音乐课,为音乐教育奔波于江、浙、沪多地,还撰写了《乐理教本》《中等音乐理论教科书》《开明音乐教程》等数十套音乐教材。出家后的弘一法师心疼弟子太过辛苦,写信叮嘱他“珍惜身体,辞去过多的兼职”。

  因为办学经费一直十分紧张,刘质平甚至要靠贴补薪水,来支撑教育理想。弘一法师得知后,每次给他寄信,总要附上手写作品,嘱他可出售有缘人以贴补费用。但是事师如父的刘质平舍不得出售老师墨宝,一直珍藏。

  他说“收辑遗著是未亡者之责”,李叔同生前,刘质平就从美术、音乐、书法等诸方面入手,为老师保存作品。到抗战前,书件就已经逾千,刘质平特地做了十二只樟木箱子,运回老家海宁辟室保存,还多次举办书展,让更多人看到。抗战时期举家逃难,刘质平宁可粮无隔夜、衣无御寒,不携带生活用品也要带着弘一作品逃难,甚至舍却性命也要保护作品,在逃难途中遇大雨,他脱掉外衣包裹字箱,再以自身覆挡箱上,任暴雨浇身,因此身患重病差点丧命,当时马一浮见弘一书件保存完好,惊叹“患难中之一段奇事”。抗战胜利后,一贫如洗的刘质平拒绝多方重金求购,护守先师墨宝。他曾说,“李叔同遗墨,是祖国艺术至宝,若有损失,无法复原。我视遗墨比自己生命重要,生命可以死亡,遗墨不可损失。”79岁时,刘质平将老师遗墨全部捐献国家,被悉数列入文物宝库。

  1971年,刘质平以77岁高龄从山东艺专退休,1978年10月24日,将一生奉献给音乐教育事业的刘质平在上海去世。

  参考资料:张双《刘质平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贡献研究》,杨和平、王家祥《刘质平:与李叔同情同父子的音乐教育家》,魏敬群《刘质平:师恩如海 衔命相报》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