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骞(1733.11.27—1813.11.15),字槎客,一字葵里,号兔床山人、愚谷。他生于海宁新仓里小桐溪一个盐商家庭。父亲性格恭谨却又嗜书好儒,吴骞虽少时就显露才名,却较早放弃科举之路,仅得“明经”,终生“不觅封侯”,潜心于“但问奇书且校雠”。
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时代的缩影。江南的富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清代浙江文人名士辈出,几乎继承了明代文化事业的余绪,在全国亦属鼎盛。为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清政府采取控制与怀柔并举的策略,然而几次文字狱的打压,名家大儒远离朝堂而埋头典籍。据统计,清代海宁私人藏书家有73人。范凤书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中说,全国万卷以上藏书家543人,海宁小小县城就有11人。吴晗发表于1932年的《两浙藏书家史略》中,海宁以38人在浙江省仅次于杭州,位列第二。 乾嘉时期,海宁藏书家之名尤为突出,其中,赫赫有名的当推拜经楼主人吴骞,他与陈鳣被誉为海宁藏书家里的“双子星座”,是与黄丕烈、鲍廷博齐名的著名文献家、藏书家。 吴骞(1733.11.27—1813.11.15),字槎客,一字葵里,号兔床山人、愚谷。他生于海宁新仓里小桐溪一个盐商家庭。父亲性格恭谨却又嗜书好儒,吴骞虽少时就显露才名,却较早放弃科举之路,仅得“明经”,终生“不觅封侯”,潜心于“但问奇书且校雠”。 吴骞祖上藏书不多,拜经楼藏书世称五万卷(也说十万卷),最先来源于同邑藏书家马思赞的道古楼及查慎行的得树楼。在“自束发迄乎衰老”的漫长一生里,吴骞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一楼灯火夜雠书”是其勤奋校抄典籍的写照,加上其子寿暘、孙之淳等一门三代累世收藏达百年,蔚为大观。 吴骞藏书以精品堪称,富有宋元旧刻旧抄,且校勘极精,仅《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中就记载有宋本21种、元本24种、蒙古中统本《史记》、元抄《方叔渊稿》及16人稿本,抄本150余种,名人校本50余种。吴骞曾得宋本《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三志,欣喜若狂之余专门赋诗以志,还尝一印曰“临安志百卷人家”,到了晚年依然津津乐道。乾隆辛卯(1771),刚获宋刻本《周礼纂图互注重言重意》的吴骞无比兴奋,又逢次子吴寿旸出生,便为儿子取字“周官”。乾隆丙午(1786)夏,他在硖石购得《王梅溪集百家注东坡先生诗集》宋刻本,见楮墨精雅,古香可爱,于书后题咏长歌,并名藏书处曰“苏斋”,后来此书授予吴寿暘,自号“苏阁”。吴骞对典籍痴迷可见一斑。 吴骞集藏、校、读于一身,在藏书的同时尤其注重古籍的校勘订讹、批注和题跋,在藏书界内声誉极高,士林争相与其交好,互相抄校,藏书与学术研究相辅相成,对当时藏书风气趋于开明有促进作用。吴骞的朋友圈自是名人名家辈出,杭堇浦、卢抱经、钱辛楣、黄丕烈、鲍廷博、陈鳣、周春、张燕昌等,不仅互通有无,还时常参与鉴定、审校,也形成了一个互质互借、交往频繁、相对稳固的圈子,加速了当时私家藏书的蓬勃发展和交流递进。 至交好友间的互动也颇有意趣。乾隆庚子(1780),好友鲍廷博返徽州原籍,得明代郑旼所绘《拜经图》。回浙时,正逢吴骞筑拜经楼藏书已成,便以图相赠,因图名与楼名相应,吴骞喜不自禁,作诗以记此事: 三径荒烟带草青, 千竿纡竹自娉婷。 主人未必全如我, 不解穷经只拜经。 而到了嘉庆十年(1805),73岁的吴骞得知酷爱宋刻本的吴县黄丕烈,自署斋名“百宋一廛”时,便自题“千元十驾”室名,以示自己遍搜元刻,又取荀子驽马十驾之意,老而风流,与相匹敌,两人经此又互相题诗唱和,成藏书界美谈。 吴骞淡泊名利,不问俗世,他自喻“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同邑后辈布衣藏书家管庭芬对其“博综好古,纂述宏富”的评语尤为贴切。而他专嗜典籍校藏、刊刻之余,收藏金石古器,诗、画、小说、散文创作亦自成一家,均有传世。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校勘目录学上的成就,《校勘目录学家列传》就列有吴骞,称其“校勘精审”。 吴骞身后,拜经楼藏书由其子吴寿暘保管。吴寿暘把父亲生前所写题跋300余篇编辑成《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但未刊刻。寿暘故后,书传至其子之淳。之淳也极好地继承了家业,承祖父遗志,把父亲编写而成的《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交由别下斋主人蒋光煦,刊印传世,被后人推崇,堪与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媲美,更胜过钱曾《读书敏求记》。 拜经楼藏书历经三代,延续百年之久,吴氏藏书痴书的后代辈出,被誉为能藏善守贤孝子孙。虽然江南藏书楼不少,但大多不到百年便散尽,连陈鳣之向山阁、黄丕烈的士礼居、鲍廷博的知不足斋都难逃厄运,甚至在世时已风雨飘摇,唯有拜经楼延绵三代,足以称颂。 2016年,在吴骞家乡海宁的史志办历时五年点校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发行的五卷本百万余字的《吴骞集》面世,收录《拜经楼诗集》《拜经楼诗集续编》《拜经楼诗话》《愚谷文存》《愚谷文存续编》《尖阳丛笔》《小桐溪随笔》《吴兔床日记》等经典文集。 这位“拜经穷经”的兔床山人,终于穿越尘封的历史款款而来。而我们亦不妨旧事重提,明晓当时盛况,真实解读那个“三家之存必储经籍”的时代。 参考资料:吕延林著《吴骞年谱》、《风华绝代——〈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嘉兴人》、任继愈主编《中国藏书楼》 |
- 上一篇:陆仲襄:为嘉兴现代图书馆事业奠基石
- 下一篇:“去任荣于到任时”的贤吏陆陇其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