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自华(1873—1935)原名受华,后改授华,书名自华,字寄尘,号忏慧。鉴湖女侠秋瑾挚友,南社女诗人和女词人,著有《听竹楼诗稿》和《忏慧词》《秋心楼诗词》,主持上海竞雄女学十余年。
![]() 午后,冬阳薄薄一层覆在古镇崇福(旧时别称语溪)的粉墙上,走过狭长的横街,两旁林立的旧庭院紧挨着。明代山东布政使劳永嘉、海派画家吴滔、陈其美、丰子恺的岳父徐乃宣、桥梁专家程国庆……一个个熟悉或者陌生的名讳,带着幽深遥远故事,叫人止步、凝视。横街尽头是庙弄,两座庭院紧临:待雪楼与颐志堂。 颐志堂的主人是徐克祥,生于清嘉庆年间。早年颐志堂前临宫前河,北向县前河,上世纪70年代末,河填成了路,只剩下二进小楼,如今辟为徐自华故居。 徐自华(1873—1935)原名受华,后改授华,书名自华,字寄尘,号忏慧。鉴湖女侠秋瑾挚友,南社女诗人和女词人,著有《听竹楼诗稿》和《忏慧词》《秋心楼诗词》,主持上海竞雄女学十余年。 在故居的素墙前伫立良久,冬阳和煦,我却似乎早已跌进时空逆旅。117年前五月的破晓时分,秋瑾与徐自华于崇福西溪边话别,曙星冷落,烟树朦胧,恍惚中似有阴气沉沉袭过徐自华的衣襟,眼看秋瑾即将登舟离岸,决绝而去,自华禁不住又紧随两步,追问:君可再来否?秋瑾皦然:从此恐不再来矣。 不再来,不是不想来,是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此次相别她将返越义举,前途未卜。徐自华倾奁中物以黄金三十两持赠军饷,秋瑾脱一双翠钏以留纪念,以“埋骨西泠”旧约相嘱,慨然而别。 “慷慨雄谈意气高,拼流热血为同胞”,仅仅四十天而已,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惊闻噩耗,徐自华悲痛欲绝,写下《哭鉴湖女侠》十二首,痛悼亡友。此后她追随秋瑾,投身民主革命,并以半生心血践约西泠,营秋墓,结秋社,保卫秋祠,最终也埋骨湖山。 从一名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深闺女子成长为英爽沉毅的革命斗士,徐自华走了一条曲折艰难的人生之路,与秋瑾的相识相交,是她生命的重要拐点。34岁那年,徐自华与比自己小2岁的秋瑾初见于南浔浔溪女学时,能“一见各自倾倒,徒恨相见之晚”,不是没有缘由的。 徐自华的曾祖父是徐克祥,祖父徐宝谦官至刑部郎中、安徽庐州知府,颇有贤名。父亲徐多镠风流蕴藉,有名士气,不爱仕途,有惊人的音乐天赋,尤擅昆曲。在这个开明的家庭中,徐自华与妹妹徐蕴华并没有因为是女子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爱词章的祖父,命孙女们读书、习吟咏,自华5岁从学舅父,徐父还教女儿昆曲,带女儿们坐船出门游览,长见识。10岁时,自华已经能作五言八韵诗,现存诗中最早作于14岁那年。 轻舟瀺过板桥西,月色溶溶满小溪。 一阵风来波面响,林间宿鸟尽莺啼。 一首《西溪夜泛》风格婉约,尽显传统闺阁女子的山水诗情。15岁时,徐自华随父赴广东顺德与叔父同住,得以与堂姐徐蕙贞切磋诗艺,互相唱酬。这份诗情随着日后的分离,亦诗筒邮寄,络绎不绝。香暖挥毫,霞舒写韵,少女的诗情在绵长的姊妹情谊中互相成就。徐自华的才情得到祖父的认可,20岁那年徐自华跟随父亲和叔父赴安徽,探望时任庐州知府的祖父。在庐州郡廨,自华代阅童生试卷,品评等第,罔不愜当。祖父连连叹曰:“是女倘投身作男儿,必木天中人也”。祖父更是亲自教她诗文并唱和,楮墨遂黟,集成一卷,名曰《小韵轩诗稿》。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