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是一座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从三国吴大帝孙权在黄龙年间(229~231)开始筑嘉兴子城算起,嘉兴的建城时间有近1800年的历史。 据《至元嘉禾志》记载,(嘉兴)子城,周回二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二尺。宋宣和年间,知州宋昭年尝更筑
嘉兴,是一座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从三国吴大帝孙权在黄龙年间(229~231)开始筑嘉兴子城算起,嘉兴的建城时间有近1800年的历史。 据《至元嘉禾志》记载,“(嘉兴)子城,周回二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二尺。宋宣和年间,知州宋昭年尝更筑。德佑元年,守臣余安裕重修,咨议刘汉杰董其役,且增筑堡障。圣朝至元十三年,罗城平,子城见存。” 明代刘应钶修、沈尧中纂的《万历嘉兴府志》记:“府治在旧子城内,中为正堂,而轩其前,后为穿堂,为后堂……堂南立戒石亭,东西为吏廊,南为仪门,门左右各有翼室,直南为府门,上有谯楼,钟鼓咸具左右,为垛楼,宋景定中知军陈埙所葺也。府门左为土地祠,又东为宾馆……府后堂为守宅,折而西出便门,又折西南为马道,马道之左为同知推官宅,右为通判宅者三,而经历、知事、照磨诸宅亦参互居之,皆有重门、厅轩、寝室、翼室,而守宅独宏,有楼有亭……所皆子城包之,子城一名子墙,围二里十步,高与厚俱一丈二尺。” 作为嘉兴最早城垣的子城,其位置、大小几乎就没有变动过。子城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军队营房(俗称西大营),抗战胜利后为嘉兴青年中学驻地,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浙江省荣军复员军人疗养院,即今浙江省荣军医院。 子城原来别名梓城,有说法是因为城墙周围遍植梓树,但那只是传说。在古代,种植桑、梓很普遍,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嘉兴子城之所以称为“子城”,应该还是相对于后来的大城,也就是“母城”而言,这种叫法在全国各地都有。 2005年,“嘉兴子城建城纪念”通过专家论证,将黄龙三年(231)定为子城建城的标志性年份。 嘉兴子城历千年而岿然不动,历史的记忆通过细微的符号流传下来。 据《至元嘉禾志》记载,嘉兴子城在元代以前就留有许多亭堂楼阁,比如“浩燕堂在郡圃内西北(四库本误为“浩然堂”),焕堂在郡圃内东北,修斋堂在郡治内,敬信节爱之堂在郡治公厅后(旧名清香堂,宋守俞浙改是名)”,还有平易堂、坐啸堂、同宣堂、志隐堂、最宜亭、留春亭、秀远斋等等。但是经过历次动荡的岁月后,沧海桑田,现在子城内,这些往日景观已是荡然无存。 好在历史自有记录,能让后人得以窥一斑。这其中有许多诗人,他们“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描绘子城及子城内建筑的名篇佳作迭出。有关子城的诗词,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作者 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如张先的《天仙子》等;二是作为地方名胜,子城中的一些亭台楼阁成为诗人们精心创作的素材,如张尧同的《嘉禾百咏》中的《怀苏亭》、《嘉禾亭》等。 |
- 上一篇:吴伟业:鸳湖一曲感慨多
- 下一篇:古典诗词中的嘉兴子城(下)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