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地里良渚文化遗址清理一百四十座良渚墓葬,出土一千八百多件陶器、石器、玉器。文物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以玉琮、玉鸟为代表的五百多件玉器,使我们看到了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的辉煌创造
新地里良渚文化遗址清理一百四十座良渚墓葬,出土一千八百多件陶器、石器、玉器。文物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以玉琮、玉鸟为代表的五百多件玉器,使我们看到了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的辉煌创造。这些精美玉器的出土正说明了,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我们的先民们,除了解决温饱,不断地改进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精神寄托。“苍璧礼天,黄琮礼地”,正是良渚先民们所追求的原始礼制日益完备的体现,也可看到良渚时期,原始文明从物质到精神的飞跃。 有了这样的认识高度,再来看新地里出土的小玉鸟:首尾长二点三厘米、高一点三厘米、厚零点五厘米,虽然个体较小,但在比半粒绿豆还小的鸟头上,将鸟眼、嘴和冠雕琢得生动形象,充分体现了史前玉工对玉料的精确把握和工艺上的游刃有余。不知道良渚先民用什么手段,琢磨出这样一件艺术品?雕刻得如此精细,有如神造,巧夺天工;也不知道良渚人为什么要雕刻这样一种玉鸟?其象征意义何在?面对玉鸟,我们有太多疑问,太多想象。 或许,正是鸟儿穿云登天、倏忽来去的非凡能力,使先民将它跟变幻莫测的天空联系在一起。我们从《诗经》中读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在古人的眼里,玄鸟是天之使者。《山海经》中,讲到天之四方的使者,东方的句芒,北方的愚疆,都是“人面鸟身”的怪模样。可见,鸟在原始宗教中,是天神最重要的使者和外在体现物,成为被广泛崇信的灵物。良渚玉鸟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出现的吧。 采用多种手法将鸟灵的形象艺术化,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源远流长。仅就长江下游地区而言,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众多表现鸟灵的艺术品,到后来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都有。良渚文化继承发展了本地区长期以来崇信鸟灵的传统,以鸟灵为题材的文物艺术品在种类、形制和纹饰等诸方面,都比前期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更进步、更丰富。 玉鸟告诉我们,良渚时期是一个技术非常娴熟的玉器时代。良渚人制作的玉器,或实用,或装饰,但更多的是礼仪祭祀之用,大多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而玉鸟,也表达了良渚人的某种精神寄托。鸟是神灵,可以在天上自由飞翔,人却不行,便心生向往,良渚先民崇拜鸟,于是把它雕刻成一件件艺术品,把自己的信仰也雕刻上去了,以玉鸟为代表的良渚玉器,也就蕴含了一种超越于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象征。 新地里出土的这只小玉鸟,成了桐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一次又一次作为良渚玉器的代表飞到外地展出,参观者无不为之惊叹,为之感动,同时也产生了太多疑问:这样一支汇集了先民杰出的智慧创造,几乎达到全盛时期的良渚文化,怎么会一夜之间没了踪影? 如此强大的一个原始部族,要不是十分严重的天灾人祸,其子孙繁衍延续至今,也该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民族了。然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良渚文化,在其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突然之间销声匿迹了。许多年以后,我们这个地区的文化被称作吴越文化。考古专家认为良渚文化与吴越文化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源流关系。那么,创造了如此辉煌的良渚文化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这一千古之谜,成为良渚文化研究者最难解的课题。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