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料记载,明宣宗(宣德)与明成祖(永乐)一样,对藏传佛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扶持瞿昙寺、大崇教寺的修建,以及师从高僧班丹札失受闻密法。明宣德一朝,给予藏传佛教以强有力的扶持。 这件瓷杯突出了永宣青
![]() 史料记载,明宣宗(宣德)与明成祖(永乐)一样,对藏传佛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扶持瞿昙寺、大崇教寺的修建,以及师从高僧班丹札失受闻密法。明宣德一朝,给予藏传佛教以强有力的扶持。 这件瓷杯突出了永宣青花的时代特征:第一,改变了元代青花层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犷的画法,装饰上渐趋疏朗。第二,青花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即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一般双勾线用浓笔,填色渲染用淡笔,呈色浅淡雅致。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第三,采用的是国产石子青,青花纹饰有铁的结晶斑。第四,胎体较轻薄,圈足矮浅,足墙内直外斜,削切痕明显,为釉底。这些特质是断代中的重要提示。 然而这举例说明的意义,在于永乐青花与宣德青花之间同样存在一种潜流暗涌的对照关系。第一,永宣时期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但有时也作为主题纹饰。第二,宣德青花有橘皮棕眼。这是因玻璃釉和熔块原料在玻化过程中,产生出大量的气体,一部分被溶解了,一部分以不同的尺寸大小形成气泡,这是釉料中加入石灰碱的缘故。第三,宣德青花一改永乐隽永秀丽的画意,笔力苍劲雄健,一气呵成。 简洁地说,这件瓷杯初步可鉴定为宣德早期的青花瓷。从细节入手,铁的结晶斑、橘皮棕眼,麦穗须状的饰纹,符合宣德青花的特征。但保留明初青花瓷的画法,又有永乐青花隽永秀丽的特质。 《清秘藏》这样说:“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明清瓷器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也谈到宣德青花中橘皮棕眼是鉴定永乐青花与宣德青花的要素。随着科研的深入,结论是永宣青花瓷上都有釉泡,区别在于,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较宣德气泡少;宣德瓷气泡特点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疏朗。宣德青花的橘皮棕眼之所以这样明显,与其特殊的生产工艺有关,釉料高温黏度大,冷却过程较慢,继而形成的一种高低不平的橘皮釉面,看上去厚重饱满。 还有就是铁的结晶斑的形成。因为铁离子本身带有负电,当青花在窑内烧制时经过热运动产生分解反应和化学反应的作用,铁离子相互吸附而积聚,受热膨胀而深入到胎里凸出到釉面,这就是宣德青花黑铁结晶体所形成的机理分析。 这件宣德民窑青花瓷杯,它非常巧妙地把文字的思考和意象的画面叠在一起,引经据典又不显得突兀,将文字与画面凝练到一种自然的意态。还有一种牵引的力量,在动与静之中达到一种快乐的平静。一旦意识到时,观察世界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佛陀莲花,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