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边款内容可见,吴昌硕和沈伯云之间互赠有无,各取所好,其乐融融也。 1880年,吴昌硕以《篆云楼印存》请教吴云(平斋),吴云为之删削后,更名为《削觚庐印存》,自此,吴昌硕有多本印谱都以削觚庐印存名。曾见桐
由边款内容可见,吴昌硕和沈伯云之间互赠有无,各取所好,其乐融融也。 1880年,吴昌硕以《篆云楼印存》请教吴云(平斋),吴云为之删削后,更名为《削觚庐印存》,自此,吴昌硕有多本印谱都以“削觚庐印存”名。曾见桐乡籍收藏家手中亦有名《削觚庐印存》的吴昌硕印谱。内有沈伯云手书一篇,记叙其与吴昌硕二人订交及成谱之来龙去脉,当为此《削觚庐印存》之独有。 沈伯云手书云:“余于庚辰秋,在家淇泉处见石印数方,壬午夏在陆存斋家见楷书《吴退楼墓志》,知其艺之工,不知其品之介、人之雅焉。甲申订交于吴门,畅论金石,相见恨晚。嗣遇同客时,无不朝夕过从,一时不见不乐也……今春二月,余自石回吴,仓石由海上归来,复得畅叙。仓石用韩非子‘道无双’三字刻印见贻,遂借其各石印,并乞转假所镌庸老诸石,倩学古堂主人手拓边款,共计一百二十余印……光绪十三年丁亥清明日,毘陵舟次松隐闇主沈云。” 读此印谱可知:其一,沈伯云与吴昌硕的确切订交时间是光绪十年,即1884年于苏州。其二,光绪十三年,吴昌硕赠印存予沈伯云。其三,谱中收录之印大多为吴昌硕为沈伯云、杨岘所治及自用印,其中包括文章中三方沈伯云名号章。实为研究吴昌硕早期篆刻艺术的珍贵史料。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沈乐平教授分析,以吴氏居住之地为界定标准,可将其篆刻风格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十九岁之前,以居安吉老家为主,称为萌生与基础阶段;第二阶段,二十九至四十四岁,此间他云游杭州、嘉兴、上海、湖州、苏州等地,为广收博览的阶段;第三阶段,四十四岁至七十岁,其时主要活动在苏、沪两地,为风格固定期;第四阶段,为七十岁以后基本定居海上,暮年升华期。 篆刻家在不同地域和条件下,其交友、学习、研究、创作等外在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伴随着他的艺术探索过程,其篆刻风格亦随之而变。纵观吴昌硕的印风变化,这几个阶段的划分还是合理的。 本文介绍的三方印章取法多样,创作手段丰富,可见这一时期吴昌硕在不断尝试中积累经验。这三枚珍贵的印章不仅见证了吴昌硕和沈伯云的金石因缘,也佐证了沈乐平教授对吴昌硕篆刻艺术的四分法。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