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倪禹功(1911─1964),字昌濬,斋名蕉簃,秀洲区油车港镇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酷爱绘画,师从名家蒋世长,善山水、人物,笔墨工致,劲峻古朴,自成画格。
倪禹功《南湖清暑图》嘉兴博物馆藏 倪禹功(1911─1964),字昌濬,斋名蕉簃,秀洲区油车港镇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酷爱绘画,师从名家蒋世长,善山水、人物,笔墨工致,劲峻古朴,自成画格。 1930年,倪禹功随父迁居到现作为名人故居的嘉兴月河历史街区抱月埭2号。在此居住的七年里,他在艺术上已日臻成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嘉兴随之沦陷。倪禹功一家避居上海延安中路明德里104号。当时嘉兴一批文坛耆老也寓居于上海租界。倪禹功进入创作、收藏、鉴赏的鼎盛时期,工笔画、山水画及扇面均声誉不凡,收藏与著述也甚丰。 倪禹功虽寓居上海,却怀着叶对根的深情,始终牵挂着故乡。他刚到上海的当年,便饱含思乡之情挥毫泼墨创作了一幅誉满画坛的《南湖清暑图》。此图现珍藏于嘉兴博物馆。 他在上海得精英云集之利,与沙孟海、吴湖帆、钱镜塘、徐森玉等书画高才成了莫逆之交,乘势收藏了大量古籍和嘉兴籍名家的书画作品。在此基础上,他精心撰编了《嘉秀近代画人搜铨》和《嘉秀藏家集录》等专著。 《搜铨》内容广采博收,对撷自方志、史传、图录、牒谱、墨卷以及当代报刊的资料均详加甄审考订,而对需存疑者,又绝不臆作论断。其文风简洁畅达,记述有法,不唯记画人之生平梗概,又旁搜其轶事遗闻;不唯评介画作,又兼及其题识诗文及流传掌故,是以文笔多姿,工雅可诵。全书收录自清以降嘉籍画家四百四十四人,内有一百六十三人他都藏有其作品。此书为嘉兴提供了近三百年绘画史实之鸟瞰,实为嘉兴地方文化之精品。 《集录》之著大量收集了原嘉兴府辖下嘉兴、秀水收藏家的历史资料,其中有不少藏家为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和金步瀛《中国藏书家考略》所不载,是研究嘉兴文化史、收藏史、藏书史的重要文献。 1939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传统的上巳节,避居上海的嘉籍三十人聚会于致美楼,其中不乏沈衡、金篯孙等文化耆老。席间大家赋诗作文为纪,抒发了感叹时世、思念家乡的情感。倪禹功汇集聚会的诗文,亲绘《松滨禊饮图》,一起裱装成册。后来,参加聚会的多人相继病逝,此册中的诗赋成为他们的绝唱。新中国成立后倪禹功把该册页捐赠给了嘉兴市图书馆,以表其“略为乡帮稍尽轻薄”之意,使我们今天仍能看到近代嘉兴颇有影响的一批文化老人的诗词文章和书法真迹。 1950年4月,嘉兴市图书馆恢复开馆。时任副馆长并实际主持工作的汪大铁有心收齐存世的所有历代嘉兴志书。嘉兴志书最早的《至元嘉禾志》尤为重要,汪大铁重托倪禹功在上海广为打探寻找。经努力,倪禹功得知嘉兴籍友人金篯孙之子金问源藏有抄于乾隆二十五年的志书一部,因十分珍贵,轻易不示人。倪禹功晓以大义,金问源感其诚而首肯出借。倪禹功主动请缨承担抄写该志之重任。历经五个月的废寝忘食,倪禹功终于抄完十六万余字的全志并无偿交付嘉兴市图书馆收藏。志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浸透了他的汗水和桑梓之情。汪大铁为此赋诗: 禹功手写嘉禾志, 孤籍留传千万世。 藏之本馆真快事, 敢告后昆永宝之。 1952年,金问源告知倪禹功:他有一位亲戚朱彭寿,海盐人,现客居北京,家中藏有一部《槜李诗系》(初编),可动员其捐寄给嘉兴市图书馆。倪禹功闻讯后即信告汪大铁。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此书居然以另一种因缘更快地进入了嘉图。 当金、倪两位正为此事奔走时,忽有平湖雪映庐孙氏后人欲将家藏古籍捐赠上海文管会,并托金先生代为接洽。两人看到书目中也有《槜李诗系》(初编)四十册,便提议此书应捐嘉图为宜。孙氏慨然允应,又另选此书续编二十册、《明弘治嘉兴府志》残本一册、《当湖外志》二册、《续当湖外志》二册,共六十五册珍贵书籍冒雨送至倪禹功家,再由倪禹功交于嘉图,为其增添了一批重要馆藏。 倪禹功不仅自己是嘉兴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把术业有专攻、不忘故乡情的精神传播给了下一代。 倪禹功育有三女二子,本着科技救国的初衷,他把子女全部培养成了理工方面的专才。其中长子倪嘉缵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五兄妹把其父《嘉秀近代画人搜铨》的手稿和家藏的一批嘉兴画家的书画作品捐献给了嘉图。《搜铨》当年12月即由上海书局出版社影印出版。时任馆长史念为之作了饱含深情的序言,对倪禹功的高尚人格和学术水平给予高度评价。 2006年6月,倪氏兄妹又向嘉图捐赠了父亲的《嘉秀藏家集录》手稿和另一批书画。不久,手稿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011年1月13日,倪嘉缵院士遵循父亲遗愿会同弟妹亲赴嘉兴将父亲尚存的字画、信札、拓片等文物217件(组)全部无偿捐赠给嘉兴博物馆和嘉兴市图书馆。当年3月16日,浙江省文物鉴定专家组赴嘉对捐赠文物进行鉴定,最终认定126件(组)属珍贵文物。其中明末倪之璐的《南部赋行书扇面》为国家二级文物,清嘉兴知府许瑶光题跋的长卷《鸳湖春饯图》等33件捐品为国家三级文物。 倪禹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他为自己喜爱的文化艺术付出了毕生心血,也为家乡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