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乍浦镇最近的一座山叫汤山,呈南北走向,高六十六点七米,周长二点五公里,四季宜人的山上树木苍翠,人文景观甚多。汤山之所以姓汤,和明朝的开国大将汤和有关。汤和(1326-1395),濠州人,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随从朱元璋南征北战,是明朝开国元勋。明
离乍浦镇最近的一座山叫汤山,呈南北走向,高六十六点七米,周长二点五公里,四季宜人的山上树木苍翠,人文景观甚多。汤山之所以姓汤,和明朝的开国大将汤和有关。汤和(1326-1395),濠州人,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随从朱元璋南征北战,是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十九年(1386),汤和亲临乍浦,在城南龙珠山之处察看地势筑城,后乍浦百姓将此山改名为汤山。 乍浦在明以前是有城无墙,虽有“沉脱山阳城,氽起乍浦城”传说,但真正筑城是明朝。乍浦地处沿海一带,是海疆要地,江浙咽喉。远在春秋战国时代,越王勾践就设重兵驻守今乍浦至独山一线。到了明代,朱元璋为加强沿海防御,命熟悉海防的汤和巡视乍浦。汤和察看地形,征集筑城方案。乍浦百姓纷纷捐粮捐物,踊跃参与建城。终于建起了高二丈周九里,四四方方的城,南濒杭州湾,北有护城河与乍浦塘相连,水路直达太湖流域各地,城内有土墙围绕,城外有河阻隔,东西南北有吊桥和城门,桥一收,城门一关,城内城外顿时隔断。这就是明朝沿海七十二座卫城之一——乍浦城。 乍浦城的筑起对防御外来入侵起了很大作用,在直到鸦片战争时期的几百年间,曾多次抵御外来入侵。同时乍浦筑城也带动后来地方的经济、贸易发展。《乍浦备志》记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乍浦“绾海而栖者数千家”,“商贾云集,人烟辐辏,遂为海滨重镇”,商业人口最多时达到六万余人。城内街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集市日益繁荣,通商、通航,对外贸易远近闻名,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乍浦乡民为了纪念汤和大将的筑城功绩,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汤和病逝后,建庙塑像,奉祀汤和为乍浦城隍之神,现乍浦城隍庙仍保留在乍浦雅山中路世纪联华超市后。 现在的汤山公园占地二百五十八亩,公园突出了乍浦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山、海、港”特色,在凌波广场入口处还塑了汤和在乍浦垒土筑城的雕像,突出汤山公园的主题。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