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乍浦古炮台 市博物馆正在举行平湖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品中有一件《平海寇碑》。该碑系1955年5月出土于平湖城关老东门城墙泥土内,碑刻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撰文者为南京太仆寺少卿邑人孙植。 碑中所指的海寇,亦称倭寇,是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最大的祸
![]() 乍浦古炮台 市博物馆正在举行“平湖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品中有一件《平海寇碑》。该碑系1955年5月出土于平湖城关老东门城墙泥土内,碑刻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撰文者为南京太仆寺少卿邑人孙植。 碑中所指的海寇,亦称“倭寇”,是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最大的祸患。平湖的城墙,就是当时为防倭而建造的。但那时的“倭(日本)寇”,倭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原是明初被朱元璋击败的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部,“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他们逃窜在海岛上,成了海寇。因他们常与倭寇相配合,并打着倭寇的旗号,所以国人亦目之为“倭寇”。碑文中说—— 嘉靖癸丑(1553·嘉靖三十二年)后,寇日益肆。徐海、陈东、麻叶者。最称渠魁。数寇边海诸郡县,跨越代淮,流毒几三千里,师久无功。 这一段是说:骚扰浙江沿海一带的海寇头目,是徐海、陈东、麻叶。其中以徐海这一股人多势众。三股匪徒,合力劫掠,成为“徐海海寇集团”。 徐海是徽州歙县人,曾当过和尚,法号明山,故人称“明山和尚”,他是武装走私商徐惟学的养子,徐惟学因向大隅岛倭人借款,把他作为人质,押在大隅岛。后来徐惟学在广东被杀,倭人债主向徐海要钱。徐海说:“待我抢掠来还给你便是。”遂同倭酋辛五郎聚舟结党,多至数万人。入南京、浙西诸处劫掠,屯据于柘林、乍浦,又率数千人水陆并进,声称要先攻嘉兴,再掠杭州。当时这一带因守备薄弱,故人心惶惶,紧张不安。于是—— 今年春(1556·嘉靖三十五年),皇上既易置节钺大臣,以侍郎绩溪胡公为浙直总督,都御史桐城阮公为浙闽巡抚。 这里的“绩溪胡公”指胡宗宪,徽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浙直总督相当于江浙两省的军区司令。“桐城阮公”指阮鹗,嘉靖进士。因依附赵文华等,升为右都御史,任浙江巡抚(相当于今之省长),后改福建巡抚。兵败后,“惟以赂寇为事。搜括民财,动以千万计”,被劾削职为民。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