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军席卷江南之际,往日以品格气节自许的士人,都面临严峻选择:是螳臂当车舍命反抗,还是投缳赴水一了百了?是剃发易服俯首称臣,还是隐逸草野布衣终老?海宁人陈之遴选择了归顺。从《清史稿陈之遴传》来看,他降清后可谓官运亨通:顺治二年(1645)来降,
![]() 清军席卷江南之际,往日以品格气节自许的士人,都面临严峻选择:是螳臂当车舍命反抗,还是投缳赴水一了百了?是剃发易服俯首称臣,还是隐逸草野布衣终老?海宁人陈之遴选择了归顺。从《清史稿·陈之遴传》来看,他降清后可谓官运亨通:“顺治二年(1645)来降,授秘书院侍读学士。五年,迁礼部侍郎。六年,加右都御史。八年,擢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九年,授弘文院大学士。”七八年时间,平步青云,位极人臣。 有些人,为了活命或为了养家而无奈降清,内心会长期纠结和羞愧。陈之遴一入新朝则“尽变本来面目”,其所填《念奴娇·赠友》词云:“行年四十,乃知三十九年都错。”虽然,陈家在明朝世代为官,他自己又是明朝进士,但有一件事却使他不再留恋旧王朝。据《明史》记载:崇祯十一年(1638),清军入侵北京一带,陈之遴的父亲陈祖苞因抵抗不力,被朝廷逮捕问罪,结果喝毒药死在狱中。崇祯皇帝大怒,把陈之遴也关进大牢,宣布永远不再用他。 陈之遴洗心革面效忠清廷,被当时人看不起。苏州秀才徐树丕著《识小录》,其中有两处写到陈之遴。徐是明遗民,对新贵自然极尽挖苦:陈家四五代都是明朝官员,陈之遴在南明也被重新起用,但他却是浙江率先降清的。他在投诚书中说,父亲是为大清而死的,真是厚颜无耻到极点。他在给苏州某友的信中吹捧新主子,说顺治皇帝虽然只有十四岁,但“天表英伟、面如满月、两耳垂肩,不好嬉戏、最爱读书,敬大臣、爱小民……”他甚至跑到南京向洪承畴献计,让清军挖掘明孝陵,可以破坏王气不使明朝死灰复燃。连洪承畴都觉得太过分,所以只听任清军砍伐明陵松柏,而不掘坟。陈之遴在诗中对自己的仕途洋洋得意,“竟无一字有黍离之感”。清代董潮的《东皋杂钞》也记载:陈之遴因为“在明季以奸臣子永不叙用”,所以对明朝倒台有点幸灾乐祸。他的诗,“局外快心之语多,故国旧君之感少”。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