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菏泽市的座谈会上,讲解了清代官吏高以永写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习近平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菏泽市的座谈会上,讲解了清代官吏高以永写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习近平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他要求各级干部要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副对联悬挂于河南省内乡县老县衙的“三省堂”门两侧。撰者为清康熙年间的内乡知县高以永,他是我们嘉兴人。 高以永,字子修,北宋名将高琼第二十二世孙,他出身于新丰竹林的高氏望族。高以永在康熙十一年(1672)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十八年(1679)调任河南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任职共九年。康熙二十七年(1688)升任安州知府,兼管新安县事。康熙三十一年(1692)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两年后病逝于官邸,享年六十三岁。著有《高户部诗集》。 高以永在内乡知县任上时,正值清初战乱之后。百姓背井离乡,庄稼荒芜,经济萧条。他以赈济灾民为急务,力揽流民返回,“发给种子、调剂耕牛、广开荒田”,并鼓励农家种植桑、麻、枣等经济作物,还替民向上级申请“六年内不收赋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当地累计开垦土地达四千余顷。 高以永在内乡为官时,自感责任重大,常为民生忧心忡忡。于是秉烛研墨写下了这副楹联,悬挂于县衙“三省堂”。因其秉性宽仁、爱护百姓、处事公允而深得民心。当他调离内乡时,百姓赶去县衙挽留,甚至一送再送,有送达百里者。清康熙《内乡县志》为高以永立传,称他“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清同治《内乡通考》载:“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宜其崇祀名宦也”。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国古建筑界的“三泰斗”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考察内乡县衙,对这副楹联赞不绝口。单士元先生称这是他所见的“国内唯一名联”。 一九九五年六月八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参观内乡县衙,他凝视这副楹联许久说:“这是古今难得的好对联,不仅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而且再清楚不过地讲明了官与民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讲解内乡县衙“三省堂”楹联的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许多网友写道:“习总书记念此联意义重大。”“这应该是所有大小官员的座右铭!”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央坚定不移开展反腐倡廉的支持和信任。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