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我小时经常跟着大人跑茶馆,因为我家离茶馆比较近,每天拿着热水瓶到茶馆的老虎灶上冲开水,还因为小集镇上数茶馆最热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乡茶馆遍布,有大小三十二家,较大的有东复兴范荣祥茶馆和文明圆吴念亲茶馆,每天进出人数达三百多人。
记得,我小时经常跟着大人跑茶馆,因为我家离茶馆比较近,每天拿着热水瓶到茶馆的“老虎灶”上冲开水,还因为小集镇上数茶馆最热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乡茶馆遍布,有大小三十二家,较大的有东复兴范荣祥茶馆和文明圆吴念亲茶馆,每天进出人数达三百多人。 农村集镇茶馆的顾客大都是周围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男人。农民白天要参加繁重的耕作劳动,晚饭后都早早地睡觉休息了,只有天亮之前抽空到茶馆喝壶早茶,算是给自己提神、息脚,同时聊天、灵市面,享受一点人生乐趣。年复一年,喝早茶成了习惯与嗜好。 那时的集镇茶馆设备简陋,没有装潢的平房,地面高低不平,放上些方桌,用木长条凳子围起来,凳子上方有为茶客排篮的铁钩。茶馆四面不通风,冬天冷,夏天热,还有蛟子叮咬。然而,在茶客看来,泡上一壶茶,坐上几个小时,与茶友聊聊天,放松一下心情,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茶馆大都在凌晨四时前开门迎客,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茶客为了喝茶都会早早起床,冬天冒着风雪,夏天光着背。有的提着竹篮,有的担着萝筐,放着两只空热水瓶,带点农副产品,陆续从四面八方步行三四里路来茶馆喝茶,很少迟到或缺席。 当时行业例规,泡一壶茶,一个茶杯,有客人来可另添一个茶杯,不必另泡一壶茶。茶的品种单一,只有红茶和绿茶两种,根据茶客需求选择。每壶茶五至八分钱,有专门的服务员沏水。只要茶客一声招呼,服务员就拿着大开水壶,不停地为茶客沏水,一直到茶客喝到满意为止。茶馆在上午八九点钟最为热闹,这时要喝早茶的基本都到,大家相互交流,谈笑风生。 茶馆有的开在上岸,也有设在下岸。设在下岸的茶馆后面有河埠,方便开船来的茶客停靠船只。一般某村某人到某家茶馆喝茶相对稳定,所以,要寄个便信、口信或搭乘便船,找某家船只,只要找到某家茶馆,就能找到停靠在茶馆后面后河的船只。 茶馆里的茶客全是本地老熟人,彼此见面说话全不用客套。等到耳热时,事不论大小新旧,时不分春夏秋冬,大家敞开心扉,想说就说,大到国事,小到家事,在茶馆店里都可以听到,很多信息从这里灵来,再从这里传出去。茶馆成了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灵市面的好地方。 随着茶客们越聚越多,飘逸于空气中的茶香也越来越浓,等到所有座位上空的挂钩上挂满竹篮,一位手托木盘的小贩便进入茶店,盘内盛满了软糕、油条大饼、粢饭团、松花糕等茶食糕点,为茶客供应早点。那时,小贩的叫卖声、服务员拉长声调的招呼声、茶客相互的问候声和沏茶入壶的滚水声相互交融在一起,真可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茶馆还是一个小小的集贸市场。许多来喝茶的农户,携带了庄稼地产的农副产品,如鸡、蛋,番薯、白箬笋、马铃薯、荸荠、木柴等,放在茶馆门口出售。他们想换一点零用钱,再从镇上商店买一些菜油、香烟等日用品回家。 约两个小时后,天渐渐放亮,茶客们纷纷取下竹篮,收拾好行装,买些菜油、香烟、豆腐、毛巾之类的副食品和日用品踏上归家之路,也开始新一天的劳作。此时,茶馆早茶渐渐落市,又恢复了原有的平静。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集镇茶馆业不断刷新,原来老一辈的许多茶客已过世,新一辈的茶客又“粉墨登场”,原有茶馆已大大减少,服务档次却大大提高,由个体变为集体,又从集体变为个体,并从农村向市区发展。 无论茶馆如何发展演变,它始终是叙旧交友的好地方,是老人和闲人消磨时间的乐土。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大家在茶馆有意相聚,优游卒岁,品味茶香。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