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栅开埠甚早,涉外交往范围也较广。宋元时的半墩铺就是有史记录的古代邮路中的一个驿站。到明朝,地处城东要冲的东栅常丰铺,更是一站设两铺,邮路分两道。东塘三铺到嘉善,东南塘三铺达平湖。快马急递,驿站应接,小镇融进了中华古邮的大网络。 1896年3月2
东栅开埠甚早,涉外交往范围也较广。宋元时的半墩铺就是有史记录的古代邮路中的一个驿站。到明朝,地处城东要冲的东栅常丰铺,更是一站设两铺,邮路分两道。东塘三铺到嘉善,东南塘三铺达平湖。快马急递,驿站应接,小镇融进了中华古邮的大网络。 1896年3月20日,当光绪皇帝在“兴办大清邮政”的奏折上落下御笔朱批,大清邮政官局正式开办后,在相当一段时期里,东栅小镇对此却有点迟钝。传统的差遣信使,带便捎话,航船代函的原始传信方式久久未曾改变。即或偶有外埠邮寄到东栅的信件,也只在县城落脚。尔后,邮政局托人捎带,或受信人进城打听到后,几经周转,一封家书方落实到人。反复凝视粘贴着一方画有龙的邮票信封,感叹千里之外的信息凭此带进了水乡老街。这神秘的邮政,让东栅人新奇了一番。 打自小镇上的富家子弟一个个到外地高等学堂读书起,外埠寄到东栅的信件也随之多了起来。商家也习惯了通信交流,频频进城寄信、取信。县城的邮政局出于便民起见,在东栅街上设了一个邮政代办所。 东栅老街的嘉平园茶馆过西第四家门面是一所外科诊所,名汪林芳医馆。地处闹市中心的医馆,水路、陆路四通八达。当县城邮政局到东栅择地设代理时,便看中了汪林芳医馆。于是,这里又多了一种营生——邮政代办。 当第一枚龙票从医馆里售出时,东栅破天荒地有了地方邮政业务。可那已经是民国二十年代的事了。1906年,我国邮递人员已由步行投送邮件改为骑脚踏车投递,原本给邮差到县郊提供了方便,然而,直至1933年,平嘉公路方筑成。东栅西端的石拱吴泾桥随之改建成公路平桥。东栅有史以来开进了汽车,也让县城的邮差,骑着脚踏车,经甪里街,过吴泾桥,进张家弄,来到了汪氏邮政代办所。身穿一身绿制服,头戴一顶大盖帽的邮差,一辆在石板路上颠簸缓行的脚踏车,成了小镇一道令人注目的街景。它的出现,就此开创了东栅由专人专门替人送信的时代。 不设专用房,不配专职人,只在医馆门外挂一只邮箱;汪氏没有邮政局在册的开支,只是收取代售邮票的差额作工资——这就是东栅最早的邮政代办所。当年,寄平信的一枚龙票售价五分,按五分值十五个铜板的比例,代办所收十七个,两个作为手续费。信件的多少决定代办所的收入——这便是代办所的经营方式。邮箱门锁的钥匙由邮差保管,开锁收信,关门上锁。信件无论多少,每隔两天邮差按时来取——这也是邮政局方的操作程序。小小邮政代办所的经营模式,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双重管理”。应当说,它的存在,社会作用是首要的,经济效益是附带的。 邮票,东栅人称“龙头”。这个叫法,直到我儿时还能从老人口中有所耳闻。“龙头”带着小镇与外埠的心声,默默地相互转达着思念、期盼和问候。正是这外科诊所、邮政代办,风马牛不相及的组合体,给早期的东栅添上了与外面世界频繁交流的现代文明通渠。 汪氏后人继承祖业,至今乃在从事皮肤外科诊疗。而汪林芳医馆敢为人先担当邮政代办之举,在嘉兴邮政史上留下了别开生面的一页。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