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在崇福南三里桥运河塘上,耸立着许多石牌坊,石牌坊上大都刻着奉旨二字。不过,其中一座石牌坊上并没有这两个字,这座没有奉旨的牌坊,属于钱王方氏。 关于这座牌坊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石门县有个姓钱王的秀才。这个听起来有
以前,在崇福南三里桥运河塘上,耸立着许多石牌坊,石牌坊上大都刻着“奉旨”二字。不过,其中一座石牌坊上并没有这两个字,这座没有“奉旨”的牌坊,属于“钱王方氏”。 关于这座牌坊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石门县有个姓“钱王”的秀才。这个听起来有些古怪的姓,恐怕《百家姓》上也难以查到。秀才复姓钱王,名半农,博学多才,而且武艺高强。传说,有一年他进京赶考,目睹科举制度的腐败,一怒之下,竟将所骑马匹掀翻在地,用绳子捆住,挑着它回了家。 钱王半农对家乡地方上的事情非常热心,尤其关心民间疾苦,大家于是都很敬重他,称其为“半农公”。那时,县官简直是个土皇帝,拼命搜刮民脂民膏,钱王半农对县官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决心要告倒贪赃枉法的县官。那一年,乾隆皇帝巡视江南,钱王半农得到消息,就把县官的种种罪行写成状纸,藏在身上,天天到南三里桥等候乾隆的南巡船队。 这一天,乾隆皇帝的船队终于浩浩荡荡地出现了。皇帝龙船即将转湾过桥时,钱王半农不顾危险,口喊冤枉,一下扑入了大运河——这就是流传于崇福民间的“扑水告状”。乾隆帝让水手把钱王半农从河中救起,钱王半农趁机呈上了状纸。乾隆接过状纸一看,是平民状告当地县官欺压良民、剥削百姓,就派人把知县叫来,当面训斥了一番。知县吓得浑身发抖,心里却恨死了钱王半农。 乾隆皇帝走后,知县把一口恶气全出在钱王半农身上,称他“百姓告官,以下犯上”,将钱王半农抓进监牢,捆缚手脚,并用毛草纸塞住其鼻子、嘴巴、耳朵,把人活活闷死在牢里。对外,知县谎称钱王半农是病死的。 消息传开,群情激愤,大家都为钱王半农鸣不平。“五七”开丧那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百姓,都赶来为他吊唁,吊唁百姓所乘的船只,停满了两里多长的河道。大牢里一个老牢头被这场面深深震憾了,他不顾个人的危险,把钱王半农真实死因告诉了众人。得知丈夫惨死情形后,钱王半农的妻子方氏悲痛欲绝,不日也悬梁自尽,以死殉夫。 后来,全县百姓为了纪念这对夫妇,自发募捐建造了一座石牌坊。人们怕写上钱王半农的名字后牌坊会被官府毁掉,便写上了“钱王方氏”。这牌坊表面是为褒扬方氏的贞烈,实际是为了纪念钱王家的夫妻二人,于是,三里桥运河塘上,便有了这座不是“奉旨”建造的牌坊。 ![]() 桐乡街巷中的石牌坊(顾伟建 摄)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