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文楚(1915年~2006年),洲泉镇生贤里人,名伊,字文楚,从小酷爱读书,特别爱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小说等进步文艺书刊,很早便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1929年,15岁的金文楚在本镇北公和油坊当学徒时发现,油厂老板只顾千方百计谋取高额利润,不管工人死活。
![]() 金文楚(1915年~2006年),洲泉镇生贤里人,名伊,字文楚,从小酷爱读书,特别爱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小说等进步文艺书刊,很早便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1929年,15岁的金文楚在本镇北公和油坊当学徒时发现,油厂老板只顾千方百计谋取高额利润,不管工人死活。当时洲泉一带流行瘟疫,工人染病致死的事时有发生。有压迫就有反抗,油坊工人为了活命,曾多次发动罢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嘉湖一带县城先后被日寇占领。是年11月23日至12月23日,桐乡、崇德两县沦陷。洲泉镇因地处崇德、德清两县交界,有桐乡、崇德、嘉兴、海宁、平湖、吴兴等县政府在此一带组织开展抗日活动,日寇不敢贸然入侵。 基于上述原因,地理位置偏僻的洲泉镇成为当时辐射周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场所。因距沪杭苏等大城市不过一二百华里,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从城市渗透该地,交通虽不便,但社会并不闭塞。当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时,爱国、抗日、进步的浪潮每时每刻都在激励着镇上的爱国青年。1937年11月,金文楚和十几个店员、工人秘密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共有十六七支步枪。第二年4月,他又和吴立之、俞尚义、朱宝龙等合办油印小报《无线电新闻》。金文楚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起床,忙着收听记录大后方电台广播的战争新闻和国内外大事,一个小时后,誊清交给编辑人员。初办时,每天只印100多份,后来增加到300余份。洲泉、新市等地读者十分欢迎,争相传阅,每天必读《无线电新闻》。 1938年4月,金文楚、吴立三、刘纯等人把《无线电新闻》改为《后盾报》,版面8开双面油印,专门刊登从各处电台广播记录下来的抗日新闻,每天寄发二三百份,深受洲泉、新市、崇德等地读者的欢迎。 1939年夏天,因日寇“扫荡”频繁,浙西游击区宣传抗日的《浙西导报》迁徙到洲泉镇郊蒋家浜。社长胡云翼和副社长吴曼华找金文楚等人磋商,将《后盾报》并入《浙西导报》 ,“后盾”作为《导报》副刊中的一个专栏。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