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濮院南宋古银杏

2015-01-15 13:55 作者:王立 陈滢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南宋濮凤亲手种植的两棵银杏,至今依然屹立在桐乡第三中学的校园内,郁郁葱葱。这两棵银杏树,一棵在校园场地中间,高约27米、干围4.15米,卓然独立。另一棵,位于东北一隅,高约33米,干围4.5米,与梧桐绿荫相伴。时已冬季,再次来到银杏树下时,但见两棵银


  南宋濮凤亲手种植的两棵银杏,至今依然屹立在桐乡第三中学的校园内,郁郁葱葱。这两棵银杏树,一棵在校园场地中间,高约27米、干围4.15米,卓然独立。另一棵,位于东北一隅,高约33米,干围4.5米,与梧桐绿荫相伴。时已冬季,再次来到银杏树下时,但见两棵银杏树依然躯干挺拔,满树的叶子已呈金黄,美丽不凡,苍然如故。

  这个校园,原为福善寺,即江南名刹香海寺旧地。《东畲杂记》如是记之:“香海寺有银杏二株,一在千佛阁前,一在西园,轮囷离奇,皆凤手植也。”银杏作为第四纪冰川运动幸存下来的孑遗植物,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可见稀世名贵至极。宋代银杏,无疑是濮院镇最悠久、最鲜明的历史文化地标。

  历经宋元明清,览遍人间风雨的两株银杏,在长达880多年的春秋岁月里,见证了濮院的沧海桑田。昔日,它们亲历“日出万匹绸”的盛况,如今又见“日出万件衣”的奇景,“天下第一绸”的濮绸产地,已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

  银杏树下故事颇多,有一则传说颇为有趣,说的是当年这两株银杏,年年硕果累累,乡民争相上树采摘白果。由于树高枝繁,攀树者众,每年,都有好多人不慎摔落坠地,不死即伤。有一年,灵隐寺济公和尚云游至此,听说此事后,合掌念道:“罪过,罪过!”遂来到两株银杏前,拍了拍树身。佛法无边,树通人性,从此以后,这银杏不再结果,免却了人间多少无妄之灾。

  对于濮院子民而言,宋代银杏承载了千年不息的历史记忆,寄托着意味深长的文化情思。当然,银杏自身也默默地承受了惨痛的天灾人祸。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侵华日军肆虐江南,濮院古镇沦陷。日军欲砍银杏树以作军用物资,无奈树身巨大而坚硬,无法锯断,只得悻悻作罢。至今,树身锯痕犹在,记录着日军之野蛮行径。抚摸着银杏锯痕,仿佛触摸历史的伤疤,根深叶茂的银杏,饱受磨难却更加苍劲。

  东首的那棵银杏,也有故事。传说,有一只作恶多端的妖精,被玉帝下令追杀,无处藏身的妖精躲进了这株银杏树干的洞里。不过,妖精依然难逃天兵天将的照妖镜——雷霆万钧,轰隆巨响,妖精被劈死了,银杏树亦惨遭厄运,从树梢到根部被一劈为二。在漫长的岁月里,这棵银杏树一半直立,一半稍向南倾,但依然顽强生长,笑傲春秋。1955年夏季的一场超强台风,把南倾的半株银杏树吹折了。虽然独存半株银杏,树冠不再浑圆,但它仍雄姿屹立。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半株银杏已复原如初,枝繁叶茂。

  银杏历经劫难而自我修复的传奇,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命长青的例证。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濮凤手植银杏,实是造福乡梓之举。古镇后人对栽树人念念不忘,而使濮凤名垂千百年,这就是活生生的功德之碑。八百多年前,来自孔孟之乡曲阜的宋室南渡官员濮凤,便如同这两株生机盎然的银杏一般,鲜活地存在于濮院的历史中。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