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世纪以粮为纲的年代里,无论人民公社怎么全面发展,种田仍是头等大事。自古以来种田人顶犯难的是天勿照应。旧有民谚:做生意靠奸,乡下人靠天。人民公社可不信邪,定然要战天斗地。参与天气预报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公社一件大事。于是,因陋就简的气象哨应
在上世纪“以粮为纲”的年代里,无论人民公社怎么“全面发展”,种田仍是头等大事。自古以来种田人顶犯难的是天勿照应。旧有民谚:“做生意靠奸,乡下人靠天”。人民公社可不信邪,定然要战天斗地。参与天气预报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公社一件大事。于是,因陋就简的气象哨应运而生。 气象哨一般置于公社机关所在地。它的哨位就是一根高高竖立的毛竹竿子。报告天气状况的就是三面三种颜色的小旗子。其中红色表示晴;绿色表示阴;黑色表示雨。它们间若互相组合,一上一下的同升于旗杆,则示意天气有变化,比如上红下绿,就是晴转阴;上绿下黑,那么阴有雨了。这个设置,一目了然,特别适合农村广大社员观察。可是,在棉布“统购统销”的年月里,要得到这三面小小布旗的材料,却得费番周折。 1954年9月9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棉布统购统销的命令》。这是继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后,全国范围内对生活品供应的又一次重大决策。棉布实行计划供应的第一年,乡镇居民每人发布票1尺8寸。1 尺8寸,乡民简称“尺八”,谑喻“赤膊”。这虽是一种调侃,却足见棉布限量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个人凭票剪布,添置棉制品。单位用布,就必须申请了。如社员大食堂饭桶的盖布、工人的工作帽、生产队竞赛的红旗等,还有生产队社员、城镇居民新生小孩,均得开证明方可购布。 ![]() 1958年11月18日,东栅人民公社一则用布证明,揭示了气象哨旗的原委。证明书中写道:“兹因本社建立气象哨,需用信号旗代表天气状况,开展服务。今向棉布店购买红、绿、黑布各一尺,共三尺。特此证明,希给予。”落款加盖的是“嘉兴县东栅乡人民委员会”的印章。1958年7月29日,嘉兴地区第一个人民公社海宁县钱塘江人民公社建立。9月中旬,全区农村掀起兴办人民公社高潮。10月1日,实现人民公社化。从这份证明书中可见东栅公社的新印章尚未到位,而气象哨的部署却已经落实。 气象员大多是兼职的公社一般管理人员。他们熟知民间气象谚语和一般常识,当然天气预报主要信息来自1957年建在双桥的嘉兴县气象站的电话通知。由于通讯不畅或人员因事离岗,遇到天气变化后不能及时换旗的事时有发生。雨点中红旗耷拉旗杆,阳光下黑旗迎风猎猎,让人冷嘲热讽。更有甚者,政治口号若与风马牛不相及的信号旗升降一搭边,就叫人哭笑不得了。《余新镇志》编辑吴上德先生的一位朋友,时在虹阳公社当气象员。一天,上班途中起风下雨,他不问县气象站电话记录,直接升起一面黑色信号旗。领导一见,火冒三丈,斥责道:“人家‘多快好省’夺红旗,反对少慢差费插白旗,你倒好,让伢公社飘黑旗,真是混账。”气象员一时回不过神来,目瞪口呆了好一会,只好默默将哨杆移位。 嘉兴的气象预报真正普及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及时收听“最新指示”,家家户户装了有线广播喇叭。公社转播站没有自办节目,广播员唯一的声音就是县广播站节目结束后那一句:“下面重播天气预报……”。让城乡革命群众在预知来日的天气情况后,熄灯睡觉。 一张没有香烟壳纸大小的用布证明书,三色尺寸不大的气象信号旗,在嘉兴气象史上留下了一个不寻常印迹。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