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的《嘉禾宋文钞》于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由尤裕森先生编校,裒辑了宋代关于嘉兴的各类文章700余篇,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宋代乃至更早时期嘉兴历史的宝贵资料,为整理乡邦文献做了一件大好事。 嘉兴历史悠久,然而至今能见到的
嘉兴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的《嘉禾宋文钞》于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由尤裕森先生编校,裒辑了宋代关于嘉兴的各类文章700余篇,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宋代乃至更早时期嘉兴历史的宝贵资料,为整理乡邦文献做了一件大好事。 嘉兴历史悠久,然而至今能见到的最早保存嘉兴一地资料的《至元嘉禾志》成书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这使我们了解古代嘉兴受到了局限。事实上,古代记载嘉兴的资料是很多的,只不过时代久远,大多散佚了,或者分散在大量的其他各种古籍中。此书即是从古代的志书及《全宋文》等书籍中披沙沥金、缀腋为裘汇编而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古代行政区域划分上,海宁属于杭州府,故历代嘉兴志书中均缺乏海宁的资料记载。实际上,海宁属于嘉兴平原的整体,各种文化习俗更近于嘉兴地区,这一次的汇编将海宁一地的文献收入,可更有利于全面、完整了解嘉兴历史。 书中大量的文章是当时嘉兴及各县的官员所撰写的各种表奏疏启,为我们留下了当时社会现状的记载。如北宋元祐五年、六年间(1090-1091),嘉兴平原灾情严重,贾易的《言赈济浙西灾民伤州军奏》中写道:“浙西自去冬太湖积水不退,今春多雨,民田水潦既深,有妨耕种。五月以后,方幸晴霁……忽于六月初间大风驾起,海涨壅障江湖,水势猛溢,内苏、秀、湖州,泛入城中,淹浸居民庐舍。出于仓卒,人意不能测,下户生计横遭漂荡,至有食生米,发疾而死者甚众。”灾情严重,地方官救灾不力,引发民变,此前一年的十一月,岑象求为此上《劾秀州嘉兴县令奏》弹劾:“秀州嘉兴县民数千诣县诉水灾,知县王岐、主簿王瓬不为接收,因此百姓喧闹,致蹈杀四十七人。本州又减数申监司,仍庇护令佐,归罪百姓。”揭露县官处置不当,州官隐报案情。宋哲宗接到奏报,下诏对知县王岐等处理。 嘉兴的海宁、海盐靠海,海潮灾荒也很严重,这一带赋税尤重,百姓生计艰难。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苏梦龄在《盐官重建公宇记》中描述:“海涛常乘风害田畴,既过,则其稼皆瘁,大至于坏郛漂廛,民垫而咨,莫为噢咻。”而赋税尤重:“其赋于钱塘九邑为特重,举郡夏秋之租以两斛计者率不下十万,而斯县之出乃十之四三。”靠海之人煮盐,“岁算赢六万斛”,卖给国家与买回自己食用价格相差三倍,“国家坐享其利至数千万”,而百姓“自奉也菲薄已甚”。《鲍郎场题名记》、《澉浦镇题名记》等篇则反映了海盐澉浦盐场的情况。 由于嘉兴系经济重地,故历代帝王及地方官重视水利建设,甚至于动用军队,宋仁宗《发苏湖秀旁近州兵疏导积水诏》云:“苏、湖、秀积水害稼,其发邻郡兵疏导壅淤。”许多来嘉兴的官员也多次提出水利建设的方案,如沈括《乞修苏、秀等州水利疏》、孙大雅《乞于秀州诸港浦修闸与斗门奏》、环周《乞令有司农暇开决白茅浦故道奏》等,特别是郏侨《再上水利书》可以说是对整个太湖流域江南地区的治水方案。 乾道六年(1170),李结提出《治田三议》,针对苏、湖、常、秀四州“所产为两浙之最”而“屡被水害”,每次积水退去,因“工役浩大”而未能从根本上兴修水利,提出“治田三议”,第一是“敦本”,即从根本上解决低田积水问题,主要是开挖开深河道,将开挖之泥土加高为堤岸,这样既可使水流畅通,易于排泄,也可保障低田不被水淹。要开展这样的大工程则必须“协力”,克服贫富、出力不齐、公私相纠等问题。同时,官府须“因时”,要利用“饥歉”,募民兴役。 北宋徽宗时,权臣蔡京、高俅等当道,利用花石纲盘剥百姓,下面的官吏也趁机作恶。廖刚《续秦叔度所书乔君宜治朱氏事》一文即写到乔君宜为海盐知县,一姓朱的苍头(衙吏)借花石纲之名强抢,只要家有“一花一石,不问何人之家,朱氏苍头排闼而入,以黄纸封之,戒主人曰:‘善护御前物。’其横甚于唐之五坊(皇帝饲养猎物之所,其成员也强抢凶横)小儿。”乔君宜为保护寺院僧人得罪姓朱苍头,“朱氏大怒,诬劾君宜,君宜于是罢归。”而“朱氏以花石幸”,由此可见花石纲祸害之广、之烈,北宋灭亡实乃咎由自取。 针对灾荒,当时也进行救助。一方面,地方官请求国家拨粮减赋;一方面,组织当地富户捐助赈灾。隆兴二年(1164)、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两次下诏免去嘉兴受灾地区所积欠的赋税,并在赈济基础上,派官员“多方措置赈济,无令失所”,查明地方官员救灾情况,“措置有方,保明闻奏;其弛慢去处,具名按劾。”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浙西旱灾,时出使浙西的户部官员罗点提出对赋役钱及积欠“且令住催(停止催缴),候将来丰熟日送纳”,对已缴纳的正耗米二万一千石,因河港水浅,难以装运,提出“截留”,以“准备将来充赈恤之用”。庆元元年(1195),因灾荒引发时疫,“穷下之民率无粥药,坐以待毙”,户部尚书沈诜提出朝廷下诏各地方官“分任其事”,事后按照救活人数多少予以奖励,并具体要求州县指派医官“各分坊巷乡保医治,其合用药材,于所委官从实支给,仍日支食钱五百文。其有全家疾患无人煎煮者,选募僧行管干,每日亦支钱三百文”,“老弱孤独残患流离道路,皆当矜恤”,且“许令州县别委官踏逐空闲屋宇寺院收养”,对于遗弃小儿,募人养之。 (待续) |
- 上一篇:侵华日军罪行和“崇德慰安所”
- 下一篇:桐乡城市公交的前世今生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