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里古镇,即现在的王店镇,镇中二条主街长龙耸尾般地夹着一条梅溪自东而西,长达1.5公里。古镇的尽头,窄窄的梅溪形成一把打开的折扇,古人便根据地形将这里雅称为扇子汇。在溪南东边的街尾处有一古色古香的过街骑楼,据说这里曾汇聚了普天下有关扇子的传奇
梅里古镇,即现在的王店镇,镇中二条主街长龙耸尾般地夹着一条梅溪自东而西,长达1.5公里。古镇的尽头,窄窄的梅溪形成一把打开的折扇,古人便根据地形将这里雅称为“扇子汇”。在溪南东边的街尾处有一古色古香的过街骑楼,据说这里曾汇聚了普天下有关扇子的传奇故事,而最有名的故事大概要算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海鸥电扇了。![]() 原海鸥电扇厂大门 闵耀锋 摄 成长过程 据《王店镇志》记载,早在民国年间的1923年,王店镇就诞生了电器工业。1951年11月,由当地7户铁器手工业者创建了位于梅溪街195号的利民铁工场,当时厂房、机器和设备均十分简陋,4间老屋、7只铁墩头和12把榔头就是全部的家当,资金只有9850元,年产值约一万余元,职工只有37人。1954年10月,利民铁工场改组为王店铁工生产社,1958年改为地方国营王店机床厂。到了1972年,又改名为嘉兴市轻工机械厂,主要生产五金压铸机等。1974年,梅溪街6个家庭妇女搞了一个组装电风扇的小作坊,牌子叫海鸟,创始人为张福根。1976年,这个小作坊已初具规模,工人有30多个,海鸟便改成了海鸥。1979年5月,嘉兴市轻工机械厂升格为县属合作工厂,海鸥电扇作坊并入,该厂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员工发展到100多人,当年电扇的年产量达到15万台,规模位于全国前列。同年9月,经县革委会批准,对内一套班子,对外两块牌子(即轻工机械厂、电扇厂)。1980年12月,又改名为海鸥电扇厂。1984年9月,升级为嘉兴市海鸥电扇总厂,并实行经济独立核算,成为轻工业部和省重点骨干企业。 1989年11月,电扇总厂、轻工机械厂的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机构分设,而党群组织及保卫、后勤部门仍是统一管理。作为经济联合起步较早的企业,电扇厂与轻工机械厂联合后,打响了“海鸥”电扇牌子。又同二轻和乡镇企业紧密挂钩,使协作厂从18家扩展到94家,一跃成为全国电扇行业的一个重点企业,就在这一年,嘉兴海鸥电扇总厂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1990年9月26日,浙江海鸥电器集团成立,拥有成员单位27家,员工1.2万余名。 经过20年的发展,电扇总厂的厂区占地面积达113818.78平方米(包括轻工机械厂)。固定资产原值1248.71万元,净值830万元。拥有机器316台,设6个车间,有吊扇、台扇及落地扇、定转子生产三条流水线。各流水线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与手段,达到五个“保证”:保证使用安全,保证一定风量,保证计量正确,保证常规数据,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