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了嘉兴秀美的土地,日寇疯狂烧杀抢掠,使嘉兴人民遭受了长达八年的苦难。不屈的嘉兴人民面对侵略者的屠刀毫不畏惧,以各种方式来英勇反抗日本侵略者。在编撰《浙江通志嘉兴报业卷》过程中,我从大量的史料中发现,嘉兴报人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了嘉兴秀美的土地,日寇疯狂烧杀抢掠,使嘉兴人民遭受了长达八年的苦难。不屈的嘉兴人民面对侵略者的屠刀毫不畏惧,以各种方式来英勇反抗日本侵略者。在编撰《浙江通志·嘉兴报业卷》过程中,我从大量的史料中发现,嘉兴报人面对日本强盗的淫威,并没有屈服,而是以自己手中的笔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用新闻来反映嘉兴和全国各地的抗日斗争,体现出一个新闻工作者面对强敌的铮铮铁骨,在嘉兴的抗战史上谱写出壮丽的一页。 1937年11月,嘉兴全境相继沦陷,报业也备受摧残。日军入侵前,日机连连对嘉兴狂轰滥炸,全城房屋十分之四被毁。嘉兴商报社、嘉区民国日报社和印刷厂等相继被炸,嘉兴县城报纸全部停刊。但嘉兴报人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搬离城市继续出版,以唤起嘉兴民众的抗日热情。如《嘉兴商报》于当年11月10日迁至郊区新塍镇继续出版。当日军侵占嘉兴后,嘉兴的爱国军民在各县乡村一面坚持武装抵抗,一面坚持文化救亡,出版抗日小报。1938年5月,海宁袁花的《前锋报》出版;9月,海宁路仲的《啸报》出版。这一时期,还有嘉善西塘的《无线电报》;桐乡乌镇的《生报》、《火花日报》;洲泉的《后盾日报》、《抵抗日报》、《战号日报》等。办报的有爱国师生、民众团体、军政机关;品种有日刊、几日刊、周刊、旬刊等;印刷方式有铅印、石印、油印等,均不拘一格。发行量多者八百多份,少者两三百份。据统计,在抗战期间,嘉兴境内的抗战报刊前后多达九十余种。 在嘉兴的抗日报纸中,值得一提的是《浙西导报》和《嘉兴人报》。 《浙西导报》的前身是《啸报》,创办人吴梅(1914-1985),原名吴曼华。她是抗战期间嘉兴新闻战线上的女战士,共产党员。1938年9月18日,吴梅和陆欣夫、李国庆、姚逸凡、钱慧珠等爱国青年克服重重困难,在海宁路仲镇郊区创办《啸报》,意思就是要为老百姓呐喊,面对日寇的侵略要像老虎一样呼啸,将日本侵略者坚决赶出中国去。 《啸报》为日报,8开2版或4开4版,铅印,主要刊登各地抗日消息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行量达三百多份,除了海宁,还发行到桐乡、崇德(今已并入桐乡市)等附近三四个县,影响很大。日军入侵后,《啸报》迁至桐乡屠甸的农村继续出刊。办报者每日从收音机里抄收上海租界的外国通讯社前线消息进行报道,宣传团结抗日。有一台印刷机和半副铅字,由两名印刷工人在船上流动印刷。报纸发行于海宁、桐乡、崇德、平湖等县游击区。起初日销两三百份,后增至五百份左右。 1938年冬,《啸报》改名为《浙西导报》,由绍兴专员公署政工队主管。政工队队长胡云翼兼任报社社长,吴梅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姚逸凡、陆欣夫任编辑,钱慧珠负责财务和发行。1939年夏,由于侵华日军扫荡频繁,报社迁至德清、崇德两县间地理位置偏僻的洲泉镇郊蒋家浜。当地原有金文楚等主办的油印抗日小报《后盾报》。经协商后,《后盾报》并入《浙西导报》,《浙西导报》增辟《后盾》副刊。后《浙西导报》划归浙西行署领导。1940年,我党就在浙西导报社建立了党组织,使《浙西导报》成为我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进步报纸和宣传抗日的舆论阵地。 1940年3月,汪伪政权在南京建立,《浙西导报》连续刊登了《反汪运动之新阶段》、《开展群众性的反汪运动》等社论,有力地推动了浙西游击区抗日反汪运动的开展。《浙西导报》还积极报道抗日的战况,以激励民众。如1940年6月29日,刊登了《英军在英伦海峡法海岸登陆,对德实施闪电式攻击》、《英当局否认和谈条件,表示继续奋斗决心》等。1940年8月起,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搞摩擦,排挤共产党的力量,浙西形势日趋恶化,《浙西导报》由于经常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传团结民众抗日,更是成了国民党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1940年11月1日,浙西行署电令崇德县政府封闭了浙西导报社。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