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不用亲临战场,却要时时深入龙潭虎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上世纪20年代初,建党前嘉兴地区第一个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有着重大影响的进步社团——“新塍青年读书会”在新塍镇成立,从那时起,红色的种子就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八年抗战中,新塍镇有这样一群战士,他们不用亲临战场,却要时时深入龙潭虎穴;他们不是在炮声轰鸣中持枪鏖战,而是在日寇铁蹄蹂躏家园的岁月里,凭借智慧和勇气与敌周旋,用热血和胆略在敌后的隐蔽战线上奏响一曲荡气回肠的雄浑乐章。 ![]() 中共嘉桐工委在新塍设立的联络点。 记者手记:一段深埋“地下”的历史 禾城西向,溯流而上,一座始建于唐代会昌年间的古镇——新塍在眼前清晰浮现。 来到老镇中心陆家桥,粉墙黛瓦、古色古香的西半镇景区让人眼前一亮,也让游人趋之若鹜。然而从陆家桥东南望,景观的“画风”却陡然转变成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化新城区。原本放射状自然分布的老镇区在东南方向形成了一个突兀的缺口,一段血泪史深藏在这里。 “五月十三大火烧”,在新塍,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话。1938年6月10日(农历五月十三)的清晨,日军兵分三路大举进犯新塍,沿街纵火烧房,东南半镇几乎化为灰烬。战火中,新塍镇共有大小房屋1000余间被焚毁,两人被活活烧死,一人被杀死,3000余人无家可归。6月10日,后来成为新塍镇的“镇难日”。 一场大火,造就了这样一个有着集体伤痕记忆的古镇;一次刻骨铭心的耻辱,也为日后这片热土上红色力量的萌发和崛起奠定了基础。 计源昌、同泰兴、沙家浜小学……在查阅史料后我们得知,在这场中华民族劫难中,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的黑暗岁月里,新塍镇有这样三座“红色灯塔”巍然屹立。 在寻访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几位世居本地的居民,从出身本地望族的郑国连到豆腐坊子弟金继传,当时的身份虽有千差万别,但他们对于抗战的记忆是同样沉痛深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对于日军侵华的诸般罪行,老人们印象深刻,随口可以道来。然而被问及对当年地下工作的印象,老人们却都说不清楚。 这是一段深埋“地下”的历史。当计欲追与沈如淙在计源昌的茅草屋内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救亡图存时,当陈世安拼死护送叶纲前往苏州就医时,当几名党员冒死在敌人眼皮下建起联络点时,当计欲追以商人身份为掩护、以采购为名为抗日事业四处奔波时……他们没有指望这段历史被人们记住,引领他们前行的是心中抗日救国的强烈责任感。 一番寻访,几经周折,在完成实地寻访后,我们又先后拜访了3个交通联络点负责人或其亲属,通过他们的讲述或提供的资料,对历史的细节进行推敲和丰富,尽可能地还原出这段不容忘却的岁月。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