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父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后,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哀思,也伴随不少对他死因的揣测。由于父亲之死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意见分歧在所难免。
◎死因 先父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后,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哀思,也伴随不少对他死因的揣测。由于父亲之死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意见分歧在所难免。当时的评论有殉清说、悲观厌世说,以及亲家逼债等多种说法,也有不少猜测。这些传说、猜测,影响了人们对父亲的正确看法,也不利于正常学术活动的开展和研究。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辩,澄清了事实,阐明了父亲之死是独立自由之意志的缘故啊。被父亲引为知己的陈寅恪先生经两年思索,认为父亲王国维之死主要缘于对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追求,并非由外力强迫所致。这是父亲自杀的真正原因。 ◎教女 那时家中请了一位老师,专教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没有安排我入塾。直到新年过后,父亲才准备了一部《孟子》,一部《论语》,开始自己教我念书。 每天下午两点,照规定是我到前边书房“上书”的时候,吃完饭,我就紧张了,上一天教过的新书还没有读熟,指定的一张大字没有写好,于是一面写字,一面结结巴巴地念着、记着,到了两点,捧着书和字,战战兢兢地到了书房,一放下书,就背起来了,但很少是很顺利地背完那段书,有时忘了,就偷偷地看父亲一眼,希望他提我一句,只见他皱皱眉头,慢慢地提了我两个字,好容易拖拖拉拉地背完书,就又要教新书了。有时连提几次都背不下来,就要来日连新教的一起背了。 父亲在讲书或听我背诵的时候,从来不看书本,讲解时也不逐字逐句地讲,他讲完了,问我懂不懂,我点点头,今天的功课就算完了。 不到一年,一部《孟子》算是读完了,接着是念《论语》,这可没有《孟子》那么有趣味了,读《孟子》好像读故事,比喻用得特别多,而且所用的那些比喻,连我这十三岁的孩子,都能体会到它的妙处。《论语》却不然,天天“子曰”“子曰”,所讲的都是为人的大道理,好像与我毫无关系似的。我很羡慕塾师教五弟读《左传》,可是我不敢向父亲说。 这样的日子,只过了一年半,《论语》才念了一半,父亲忽然去世了,全家顿时陷入了无底的深渊,不知道如何来接受及因应这突如其来的不幸事件…… ![]()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