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胥山的故事

2016-07-13 22:57 作者:张进喜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胥山,原名张山。位于嘉兴城东30里外的大桥镇胥山村,与嘉善交界,海拔80多米,山地百亩左右,是嘉禾平原上唯一的山丘。 胥山虽不雄伟峻峭,但在嘉禾平原上也是独领风骚,精致的小山满目苍翠,其境清幽。整个山形似一卧兽,头向西直对嘉兴古城,弯弯的山路似

  胥山,原名张山。位于嘉兴城东30里外的大桥镇胥山村,与嘉善交界,海拔80多米,山地百亩左右,是嘉禾平原上唯一的山丘。

  胥山虽不雄伟峻峭,但在嘉禾平原上也是独领风骚,精致的小山满目苍翠,其境清幽。整个山形似一卧兽,头向西直对嘉兴古城,弯弯的山路似一项圈套于卧兽颈部。山的东麓有一石龟,活灵活现地凝望着水溪,好像要从高处往下跃入水中。北峰有磨剑石,呈东西向,为当地少见的紫砂石,十分坚硬,平整的巨石中有一道极深的剑痕,相传这是吴越之争中伍子胥在嘉兴领军练兵时留下的遗迹。绿阴中的尼姑庵粉墙黛瓦,虽不甚大,年代却久远,天井里有宋梅横卧在院中,苍苔斑斑,大门对着汩汩流水的山浜。南麓沿山脚有石坊两座,山下有伍相祠,祠前有方亭,亭中置一碑,镌刻伍子胥相国之功德,碑有额,雕刻颇精,碑下有石龟,颇为庄重,祠旁有河埠,昔时四方香客船只停泊于此。

  胥山东首是伍子塘,塘上有石桥,石桥不高,把河东嘉善的世横港村和河西嘉兴的胥山村连接了起来,外来游客要从伍子塘桥过来再上胥山。山巅有子胥墓、观音殿,周边古柏环耸,梅花做伴。乡人陈氏凿石结庐读书于此,名曰胥山草堂。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尚存的胥山山顶还有观音殿,山腰有东岳殿及蚕花殿,山下有伍相祠。可见,这山尽管不大,景致却引人入胜,历史传说更为它增添了神奇魅力。难怪元代大画家吴镇把“胥山松涛”作为嘉禾八景之一。另一位大画家、清末海上画派的先驱之一蒲华,别号“胥山野史”,他在33岁那年的正月,曾独自一人踏雪上胥山探梅,作有“瑶天雪影照琼姿,珍重山村看几枝”的诗句。

  《嘉禾百咏》是宋朝嘉兴籍诗人张尧同以嘉兴的风土人情、名胜物产为题材创作的诗歌集,收录于《四库全书》的集部。开篇即为《胥山》:“马革浮尸去,君王太忍人。此山空庙貌,何以劝忠臣。”并有附考,“山在郡东二十五里,接嘉善县境。一名张山,乃硖石之余支也。吾郡诸山自天目发源,尽于海盐北。一支由硖石蜿蜒而来,发为胥山,平田突兀,广寻数亩。旧经云:子胥伐越,驻兵于此。水经云:子胥死,浮尸至此,居民怜之,立祠其上,俗名伍王庙。旁有石龟,凝望注水。风雨中,农人见其行,疑为怪,凿其目。碑语有:石栈自钱唐抵御儿之胥口,凡十一字,惜不得其全文。又有磨剑石,长二丈许,剑痕在马其巅,相传即子胥墓也。”

  相传,身经百战的伍子胥赤胆忠心地辅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但夫差却不听伍子胥的劝谏,反而听信谗言,最终派使臣把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说:“你用这把宝剑去死吧。”伍子胥自刎的那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夫差令人把伍子胥的遗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伍子胥遗体沿着他生前开凿的河流,漂过太湖、汾湖,漂到了张山脚下。嘉禾百姓以子胥不忘父雠为孝,不寒兄盟为友,尽谋于吴为忠,伤其死之酷烈,皆为之立祠。民间更因伍子胥助吴王挖河筑城,兴农经武,民富国强,感其德,怜其冤,他们把自己所崇敬的伍相国厚葬在张山顶上,还造了伍相墓,建了伍相祠,并把伍子胥带领开凿的那条河称作伍子塘,开凿的西塘市河改名胥塘。在吴根越角的嘉兴,便有了胥山、伍相祠、伍相墓、伍子塘、伍子滩、胥塘、磨剑石等名胜古迹和传说。

  对于胥山景色和伍子胥其人其事,历代文人墨客无不赞誉有加。唐徐凝诗:“千载空祠云海头,夫差亡国已千秋。浙波只有灵涛在,拜奠胥山人不休。”宋王安石《伍子胥庙记》:“烈烈子胥,发节穷逋。遂为册臣,奋不图躯。谏合谋行,隆隆之吴。厥废不遂,邑都俄墟。以智死昏,忠则有余。胥山之巅,殿屋渠渠。千载之祠,如祠之初。孰作新之,民劝而趋。维忠肆怀,维孝肆孚。我铭祠庭,示后不诬。” 元辛敬《胥山松涛》诗:“榜舟趋南山,飞盖转芳甸。登高望吴越,击鼓驰觞燕。灵飙振岩角,飞雨洒石面。欲吊子胥魂,歌长泪如霰。”元吴镇在嘉禾八景之一的“胥山松涛”上题词:“百亩胥峰,道是子胥磨剑处,嶙峋白石几番童,时有兔狐踪。山前万个长身树,下有高人琴剑墓,周回苍荟四时青,终日战涛声。”

  千百年来,作为稻作文化发祥地的嘉兴,禾城百姓敬仰伍子胥一生忠孝,供奉他为端午祭祀的忠魂。自伍子胥被谗杀后,龙舟竞渡被赋予特殊的纪念意义,成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这种活动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秀水县志》中记载了当时南湖龙舟竞渡的盛况:每年端午节,嘉兴百姓抬着龙头祭庙后,挂灯下水,再是龙头点睛。然后一声炮响,群龙飞驰、百舸争流,舟中搭起彩棚,前后彩旗飘舞、锣鼓喧天,每条船两侧坐着二十条壮汉,手持大木桨,勇悍威武。河边观者如云,万人喝彩,气氛热烈,如痴如醉。人们在端午节裹粽子、吃粽子,赛龙舟、看龙舟,以此祭祀伍子胥,延传至今。嘉兴五芳斋的粽子也裹出了自己的特色,风靡全国。只要聊到端午节,人们总要提起粽子;只要说起粽子,人们都说嘉兴的粽子好吃。“南门大粽子、西门大靴子、北门米贩子、东门叫花子。”这首流传于嘉兴的古老民谣,叙述的是这座城市与粽子的深厚渊源,这小小的粽子里包裹的不仅是嘉兴千年的稻作文化,同时也深含着嘉兴人对伍子胥的敬仰和怀念。

  1969年11月13日一声炮响,就因为嘉兴北部河道护岸的石头不够而开采胥山,不到十年,可怜的胥山已被挖平。从此,嘉兴成了无山的城市。我们这代人说到胥山的消失,愤恨之余,便只有痛心疾首、捶胸顿足了。苍天原本还是比较厚爱禾城的黎民,风调雨顺的嘉禾平原,一座秀美的小山坐落在水乡的大河畔,足以登高远望千里沃野的稻浪和远航的风帆,倾听青松的涛声和小鸟的欢鸣。我虽然没登过这山,但可以想象,阳光明媚的日子,静静地坐在这山上,松柏环绕的山峦青翠欲滴,粉墙黛瓦的屋宇亭台掩映在绿林深处,古老石桥的缕缕痕迹记载着太多传奇,山前的河水奔流不息,深深呼吸天地浩然之气,享受着自然的美景,遥望历史的天空,追忆古人争霸,感悟英雄折腰,该是怎样惬意的感受呵!

  青梅煮酒、粽叶飘香时节,我和几位友人特意到城东去寻访胥山的踪迹。只见蜿蜒起伏的小道上,山脚下残留的石块裸露在竹园边,几百平方米的深潭,明镜似的池水倒映晴空。见惯了嘉禾大地疏松黑土的我,看到潭边的峭壁和青草中的岩石,还是流露出丝丝惊喜,这种欣喜大山里来的外来客是体味不到的。我们沿水潭边的坡地努力搜寻着胥山的遗迹,走了不长一段路,也就十来分钟,似乎走遍了胥山。深潭的峭壁和挣扎在黑土地上的岩石,我想这便是那依稀的胥山的影子了。静静伫立在深潭前,望着这些裸露在大地上的乱石,我在努力搜寻旧志记载的凝望水溪的石龟、缕缕印痕的磨剑石,还有伍子胥的墓碑。松与梅,一棵也不见了。松枝变成了艾草,而艾草很是茂盛,遍地都是。梅花,换成了芦苇,在石缝里,在土堆前,倔强而又坚韧地摇曳着,凉风吹过,发出呼呼的啸声,似乎在倾诉着什么。石头花草皆不能言语,任凭我胡思乱想。村民指着深潭和周围的竹园、房屋、田野,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胥山。当年,千里平原上唯一的小山被彻底炸平,这还不够,往下挖,挖成了一个大坑,连同嘉禾八景的胥山松涛也被一起挖掉了。这真是嘉兴人的悲哀。翻开历代嘉兴地方志,描绘胥山的地图,赞美胥山的诗文赫然在目。而现在,再也见不到胥山的形体了,只能在历史的残片中,追忆胥山当年的秀丽景色。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嘉兴人,比较喜欢清静,崇尚自然,看多了大山的巍峨耸立、峰峦叠嶂,常常傻傻地想,哪一天,上苍能慈悲为怀,为古老的禾城移来一座“飞来峰”该多好啊。

  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到过两件有关嘉兴风情的书画珍藏,其中就包括吴镇的《嘉禾八景图》。在这幅作品中,吴镇画了当时嘉兴的八处风景名胜,即空翠风烟、龙潭暮云、鸳湖春晓、春波烟雨、月波秋霁、三闸奔湍、胥山松涛和武水幽澜。这幅画反映了吴镇的乡土情结和隐逸处世的心态,写实地再现了宋元时期嘉兴的景致风貌。嘉禾八景中最让我心动的就数胥山松涛了,我们这代人对家乡最感遗憾的就是嘉兴没有山。“南湖边上要是有座山就好了。”这是多少当代嘉兴人的感叹。实际上,嘉兴不是没有山,千百年来,嘉兴不仅有山,而且很美。美妙画卷中,粼粼的水波、山上的松树、树荫下的亭台小楼,仿佛把你带到了吴越之争的古战场,子胥的磨剑声、水军的操练声似乎就在耳边。英雄落暮,葬身大河,后人怀念,胥山本身就是注解也。

  而今,在南湖岸边的壕股塔前,一座黛瓦黄墙的伍相祠耸立在高处,墙门上镶嵌青砖雕刻的“伍相祠”,伍子胥雕像前香火正旺,钟声长鸣。端午时节,我抱着孙女在“伍相祠”前看龙舟比赛,这里鼓声震天,飞舟击水,南湖之畔人声鼎沸,呐喊助威,嘉兴人以激扬浪花的特有方式在缅怀古人,图腾未来。

  在这一片喧嚣声中,我突然想到胥山,想到它已经永久地从嘉兴的版图上消失,心中顿时泛起伤感,连眼前热闹的景象也渐渐变得黯淡起来。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