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道光年间,湖南新宁县举人江忠源到嘉兴当官,时间不长,父亲去世,按清朝丁忧制度停职返乡。守孝期间,太平天国暴发,江忠源招募楚勇,创立湘军,立下显赫战功,也为曾国藩、左宗棠等一批读书人治军开了先河。 清朝嘉兴设嘉兴、秀水两县,犹如今日南湖、
清朝道光年间,湖南新宁县举人江忠源到嘉兴当官,时间不长,父亲去世,按清朝“丁忧”制度停职返乡。守孝期间,太平天国暴发,江忠源招募楚勇,创立湘军,立下显赫战功,也为曾国藩、左宗棠等一批读书人治军开了先河。 清朝嘉兴设嘉兴、秀水两县,犹如今日南湖、秀洲两区。江忠源当秀水县令,相当于今天的秀洲区一把手。关于他的这段经历,《清史稿》列传中有简短记载:“秀水灾,奉檄往赈,遂权县事。赈务毕举,擒剧盗十数,邑大治。”在清朝欧阳兆熊所撰《水窗春呓》上卷中,则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 江忠源到嘉兴,正好赶上发大水,米价飞涨,饥饿的百姓群起抢劫。刚上任,下面就来报告,发生二十多起哄抢案,抓了百余名罪犯。江听说其中有一个是惯犯,长期作恶多端,便吩咐把此人关进站笼,放在外面烈日下暴晒至死,其余的关起来暂不处理。 江忠源邀请全县官员和乡绅大户,前往城隍庙拜菩萨。在菩萨面前,江忠源拿出祭神文章问大家:“你们愿意跟着我在这上面签名吗?”当然都是愿意的。于是撞钟敲鼓,点烛焚香,在庄严神圣的氛围里,江忠源领着大家一句一句诵读祭神文,内容当然都是自愿捐资救灾云云。 江忠源又书写了两种匾,捐得多的,敲锣打鼓披红戴花,大门上挂的匾是“乐善好施”四字,而且还在墙外张贴“禁抢告示”——凡抢“乐善好施”人家的,一律处死;铁公鸡一毛不拔的,或者九牛拔一毛的,挂的匾是“为富不仁某某”,并责令乡村官员巡视,不得把匾摘下和藏起来。于是,有钱人家踊跃捐款,几天时间就捐出银子十多万两。社会动荡,有钱人家都想要这一张“禁抢告示”当护身符。 以往赈灾,钱粮经官吏层层克扣侵吞,到灾民手中所剩无几。江忠源的办法是,核查灾民户口,分地段造册,由当地捐款大户直接救济,所捐钱粮不经过官府,但救济情况每五天要上报官府一次。秀水县 救灾措施落实了,人心安定了,但嘉兴县那边却闹起来了,灾民们责问县令:“你为什么不学学江青天救我们,反而还从我们身上刮油?”愤怒的人群捣毁了嘉兴县衙门,太守亲自前往镇压都不能平息,而江忠源一出面,事态就平息了,因为百姓信任他。 救灾工作结束后,江忠源和部下商量:“那一百多个哄抢犯,按刑法都是杀头或流放的罪,但我想他们都是因为饥饿而犯法的,情有可原,就打几下屁股放了吧,也不要一个一个审问了。”部下说,这样做没有先例,上面怪罪下来不得了。江忠源于是去找巡抚陈述理由,浙江巡抚吴文镕不仅同意,还通令各地仿照秀水县的办法处理这类案子。 评说:江忠源是太平天国早期的死对头,洪秀全永安封王,封的五个王都是资历深本事大的,但其中两个就死在与江忠源作战时。蓑衣渡伏击战,打死了南王冯云山;守卫长沙城,又打死了西王萧朝贵。江忠源自己也在失守庐州(今合肥)时投水自尽,死后清廷追赠总督,谥号“忠烈”。极左年代出的历史书里,江忠源被描绘成残暴的侩子手,其实,江忠源对穷人是非常有感情的,他对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社会动乱也是有深刻认识的,这从他的诗文里就能看出。例如: 哀此贫氓力耕种, 年丰仅足偿什一。 今年不复望有年, 坐令沟壑填白骨。 但见富人百无忧, 谁怜贫者为饥出? 贫人一旦为饥驱, 富人岂得安其室。 江忠源在嘉兴的赈灾做法,与这首诗中流露的思想是一致的,也体现了他维护社会稳定的一贯想法。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