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馆子,即是上饭馆的意思。这事在今天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上馆子吃饭还没有现在这样普遍,多半是出于改善生活而上一趟馆子。 那个年代,嘉兴市郊步云集镇上,基本由国营供销社和商业系统开设各类店铺。那时,镇上的饭
上馆子,即是上饭馆的意思。这事在今天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上馆子吃饭还没有现在这样普遍,多半是出于改善生活而上一趟馆子。 那个年代,嘉兴市郊步云集镇上,基本由国营供销社和商业系统开设各类店铺。那时,镇上的饭店小有名气。饭店早上以供应面条为主,9分钱一碗的光面经济实惠,各类加了其他食料的花色面倒没有光面好销,不少居民的早饭就是到饭店买一碗光面解决的。店里有个叫陈明观的掌勺人,他烧得一手好菜。每到中午,饭店里就有三三两两的顾客光临,在那里品尝他的烧菜手艺,顾客点得最多的是陈厨师最拿手的炒三鲜。 到饭店吃饭的人大多是集镇附近的农民顾客。他们早上从家里带出一些可以换钱的东西摆到菜市上卖,像鸡、鸭、禽蛋、青菜、萝卜、茄子等农副产品。守到菜场落市,卖得几张钞票,他们就盘算着上馆子吃一餐。有时时间还早,就街上兜一兜或找熟人聊聊,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就到饭店里一坐,叫上一二道饭店的招牌菜。当然,农民朋友一般也是隔段时间去过一过上馆子的惬意日子。偶尔,饭店里也会涌入一波来镇上开会的人,那时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基本是步行或乘船,即便开好会立即回家也会误了吃饭时间,所以就索性到饭店里弄点吃的。 每当粮站开秤收粮时节,饭店里明显比平时热闹许多。农民辛辛苦苦种粮,收获后把一船船粮食运到粮站交售给国家。付出的劳动换来了好的收成,平日里难得上馆子的他们,这回就想着上馆子犒劳自己。烈日炎炎的中午,一群头戴草帽、手挽毛巾的农民兄弟走进饭店,点了菜,又要了酒,选择头顶上有吊扇在吹风的饭桌旁坐下,准备吃个满足、喝个痛快。陈厨师手脚麻利地炒出一盘盘拿手好菜,有时还自己端菜上来,鲜香味顿时弥漫了整个饭堂。吃喝到兴头上,一些农民兄弟干脆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直到美美地喝空了酒瓶,扫清了碗碟里的饭菜…… 镇上的居民虽有近水楼台的便利,但也不常出入饭店,毕竟上馆子还是有点奢侈的。有时候为改善一下生活,或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便会到饭店里炒几个荤菜带回家,丰富一下菜品。当然,也有个别三天两头上馆子的人,依当时的经济条件,他们多半是一有钱就要花光的人,所谓“吃光用光”是也。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