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傍晚,我和同伴随陈在桐先生健走复兴北路,陈先生是个桐乡通,对原碗大桐乡城了如指掌。行走间他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南司公园的土山是怎么形成的吗?一般来说土山的形成大多与开挖池塘有关,园林建设者特意将开挖的泥土碎石堆积叠高一旁,最终达
近日傍晚,我和同伴随陈在桐先生健走复兴北路,陈先生是个“桐乡通”,对原“碗大桐乡城”了如指掌。行走间他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南司公园的土山是怎么形成的吗?一般来说土山的形成大多与开挖池塘有关,园林建设者特意将开挖的泥土碎石堆积叠高一旁,最终达到有山、有水、有美景的目的。可南司公园内并无池塘,土山何以作解? 陈先生见众人无法应答,轻咳两声,慢条斯理地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小时候听爷爷说起过桐乡东街鱼行汇曾经历过一场让人魂飞魄散的大火,肇事原因竟是几个男孩的恶作剧。据说有一天,家住鱼行汇附近的几个孩童,将一只被逮在铁丝笼内的大老鼠放到室外,用棉纱条绑扎其露在笼外长长的尾巴上,然后又弄来煤油浇在棉纱条上,本想活活将鼠处死。岂知点火后,垂死挣扎的老鼠狂蹦乱跳带着一团火焰,突然冲出笼门,钻入砖木结构的旧房,消失得无影无踪。顷刻间祸从天降,浓烟滚滚,大火迅速蔓延,鱼行汇鳞次栉比的上百家店铺、民舍毁于一旦。一时间,街头巷尾人心惶惶,谈火色变。灾后,旧政府组织人员拆除断墙残壁,把碎砖瓦砾就近运至南司公园堆放,才形成了如今还保存完好的土山。 陈在桐说的故事有板有眼,似乎有一定道理,为验证其真实性,笔者翻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桐乡鱼行汇确曾有过两次大火灾。 据清光绪《桐乡县志》所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十一月初四,治东兴街大火,自圣堂巷上下岸延烧至鱼行汇转西至双节街,毁市廛六十余家。 又据原县政协《桐乡文史资料》所载:民国七年(1918)原桐乡鱼行汇“一字发”杂货店大火,火势猛烈,计毁店屋、民舍数百间。 陈之农在《梧桐掌故》中引用的毛德新《南司公园今昔》一文中提到:民国十五年(1926)士绅多人发起筹资修缮公园,广栽梧桐、银杏等树百余棵,堆起高约六尺、长约六丈的南北向土山。 另外《桐乡文史资料》亦有土山的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2月,为响应“新生活运动”梧桐镇成立服务队,发动镇上青年义务劳动,清除公园东侧小土山下瓦砾,开辟一条贯通南北的小弄(即今南司弄,原梧桐书场,现老干部活动室旁)。屈指算来,历史上鱼行汇发生的两场大火,清乾隆年间这次距今已有239年,而民国那次距今也有百年。上述资料显示,不管是1926年园内修缮堆起的土山,还是1934年清理瓦砾开辟南司弄都已涉及土山,这两次大的举动与民国年间这场大火,分别相差8年和16年,故笔者认为,民国年间的这场大火可能是南司公园土山形成的原因。至于“一字发”杂货店大火是否真与故事中提到的由几个恶作剧男孩酿的祸联系起来,尚不敢定论。 物换星移,如今桐乡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公园也千变万化。作为老一辈桐乡人,笔者见证着从新中国成立初城区唯一的南司公园到凤鸣公园、新世纪公园等一系列公园的建成。尽管南司公园已快被遗忘,但园内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土山,参天茂密的树木和凉亭等宛在。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