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薰(1737~1799),字兰坻、懒儒,号兰士、兰如、兰生、樗盦生、长青、语儿乡农,是清乾隆年间石门县城(今崇福镇)的一位名画家。他的父亲方槑,亦善书画,其实算得是方薰的启蒙老师。父亲的艺术创作,以及对儿子不时的耳提面命,对方薰日后绘画技艺的提
方薰(1737~1799),字兰坻、懒儒,号兰士、兰如、兰生、樗盦生、长青、语儿乡农,是清乾隆年间石门县城(今崇福镇)的一位名画家。他的父亲方槑,亦善书画,其实算得是方薰的启蒙老师。父亲的艺术创作,以及对儿子不时的耳提面命,对方薰日后绘画技艺的提高和声名的成就,影响甚巨。方薰十五岁时,跟随父亲游历三吴两浙之间,与各地名士多有交往,当时,就以笔墨著称于士林。
他的山水画,结构精微,风度闲逸,颇具宋元人的雅致;花卉翎毛,则娟洁明净,绰有余韵,得恽南田遗风。无锡秦祖永《桐阴画论》曾这样评价方薰画作:“方兰士薰,笔意秀挺,设色冲淡,花草亦媚洁明净,绰有余妍。”
方薰一生,多才多艺,诗书画印,可谓色色俱精。身后还留下了《画论》、《诗论》、《诗稿》、《书论》、《词稿》、《印存》等诸多著作。故而《桐阴画论》又称:“兰坻,石门布衣,书法河南,诗词闲淡工细,又善古文。所著《山静居论画》二卷,竟委穷源,极有根底。” 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高宗弘历第五次南巡。金德舆嘱好友方薰绘写《太平欢乐图》进呈。《太平欢乐图》绘写两浙风物,展现出杭嘉湖地区百业兴旺、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市井生活场景。作者在人物画方面的高超技艺也于此充分展示。《太平欢乐图》所绘,尺幅之间,布局自由,人物大多单人,间或亦有二人甚至三人者。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者,一并包括。画中人物,描绘细腻,表情丰富,形神毕肖。同时代嘉善人黄凯钧在《遣睡杂言》中曾对《太平欢乐图》有过极为精到的评论。 《太平欢乐图》正本,在乾隆南巡时进呈内廷,颇获乾隆赞赏。方薰另有副本留存金宅。后金德舆家业败落,宅中所藏,渐次星散。嘉庆十二年(1807)初夏,《太平欢乐图》副本为濮院书画名家陈铣所得。陈氏获得《太平欢乐图》后,欣喜异常,“藏之以为永宝。”道光七年(1827)冬,濮湘船从陈铣处借出副本,让方薰弟子董棨临摹。翌年,董棨之子董燿为撰小记,交代摹本之来龙去脉。此篇小记虽不足二百字,但对于后世读者明晰史实,极其重要。2003年,许志浩编辑董棨摹本,并撰写序言,准备重版,后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方薰所绘《太平欢乐图》,封面题签乃鲍廷博手笔。而学林出版社之新版《太平欢乐图》,扉页则有吴昌硕题“太平欢乐图”五字。 董棨摹本之外,《太平欢乐图》还有光绪十四年(1888)的石印本。印制者潘雅声(潘振镛)、潘叔和(潘振节)弟兄二人,也是濮院人,同为钱塘名家戴以恒的入室弟子,双双以画闻名于世,后分别寓居嘉兴、平湖两地。此石印本附有金德舆小传以及当年进呈乾隆御览时的奏文。钱塘吴涂作序。图上的考据之词,“说仍其旧,为雅声所书”。海宁张宗祥见此石印本后,称:“顷又见潘雅声临其《太平盛事卷》,所画皆闾巷间小贩,若吹糖人、补鞋、钉碗之类,计百人。闻为乾隆南巡时进呈之作,想原物不在人间矣。阅临本犹神态奕奕如生也。” ![]() 《太平欢乐图》董棨摹本封面 上海学林出版社 ![]() 《太平欢乐图》董棨摹本内页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