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闲时节翻荆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遍野寻找柴火的事。那时柴火紧缺,而没有柴就无法烧饭,只能以荆棘来充当柴火。 那时,农民家庭的柴火主要以稻草为主。除了烧饭,稻草的其他用场也很多搭畜舍、草房、茅坑棚、草灰棚,垫猪羊圈、床铺,做猪羊饲料,搓绳,
冬闲时节翻荆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遍野寻找柴火的事。那时柴火紧缺,而没有柴就无法烧饭,只能以荆棘来充当柴火。 那时,农民家庭的柴火主要以稻草为主。除了烧饭,稻草的其他用场也很多——搭畜舍、草房、茅坑棚、草灰棚,垫猪羊圈、床铺,做猪羊饲料,搓绳,做草鞋等。另外,麦子、油菜、蚕豆、黄豆之类的秸秆,家庭自留地和“七边八边”种植的作物收获后的秸秆、房前屋后树木锯下来的枝条等也可充作柴火。但柴火来源一般也就这些了,而供销社还大量收购稻草(每担2.5元),不管收入多少,这对家庭来说也总是一笔收入。这么一来,柴火就经常不够,以致农家几乎没有单独烧开水喝的习惯,只是在烧饭锅上炖一壶水,口渴时当茶喝,算是蛮不错了。 农家就想办法寻找东西做柴火。冬季农闲时节,老太太穿树林,去荒地、沟边地角见柴就拾,捆起来背在肩上,边走边拾;像我们青年人就肩挑夹担,背带“山齿”,去坟地、小树林、荆棘丛生的荒地、高地坡、沟渠边翻挖荆棘。见到小杂枝、枝蔓,就连根翻挖出来,见到枯树枝什么的就拾,只要发现能进炉膛烧的东西就翻就拾,装进夹担挑回家,我们把这叫“翻荆棘”。 那个年代,农村地形地貌没有大的改变,基本还是原生态的,树木多,树种多,高高低低半荒半熟的土地多,这为“翻荆棘”提供了条件。在翻挖中,也有惊喜,如发现伐木剩下的大树墩子,就如同发现了煤矿,我们用力把它挖出来。当然,对大而根深的树墩,没有半天时间休想到手。这种柴火是过节时打年糕,或烧粽子团子,烧肉烧豆类等最好的柴火。代替柴火的还有枯树叶,我们去树木比较多的地方,把脱落的叶子用“拉筢”扒后打捆拿回家烧饭。如果能用农副产品与城里亲朋好友调换煤球票,那也是解决柴火的一种好方法。 如今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富裕了,农家也大多用电和液化气来替代原始的燃料。可是7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看到已成为“废物”的稻草被随意弃置,还是会从心底里感到可惜。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