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生产队里办食堂

2018-10-04 09:00 作者:孟金根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20世纪60后期与70年代中期,每逢双抢,生产队都会办食堂,以解决社员的吃饭问题。 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抢种。那时种双季稻,双抢正好在暑天三伏。农村有句古话:不种八月田(农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既要把成熟的稻子收上来,又要把新秧插下去,因此时间

  20世纪60后期与70年代中期,每逢“双抢”,生产队都会办食堂,以解决社员的吃饭问题。

  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抢种。那时种双季稻,“双抢”正好在暑天三伏。农村有句古话:不种八月田(农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既要把成熟的稻子收上来,又要把新秧插下去,因此时间紧,任务重,人们必须用“抢”一样的速度、“抢”一样的劲头劳作。为了保证社员能最大限度地腾出时间参与“双抢”,减轻社员负担,保障休息时间,生产队便办起了食堂。

  我们生产队的食堂,就在我家前面的公房里。公房共三间,一间是食堂人员睡觉和放米用房;有两间是连通的,打了“老虎灶”,放了长桌、缸等必需用品,各家盛饭的器皿就盛放在长桌上。

  烧饭的有三个人。一个是我伯伯,叫寿昌,圆乎乎的脸,头发稍有点花白,整天笑兮兮的,看上去很慈祥。另一个人,我们叫他“三公公”,瘦瘦的身材,看上去很干练,与人说话从不大声。这两人岁数相仿,都在60岁上下。还有一个,我们叫他“阿五”,是个小年轻,也可以说是学徒,当时20多岁,喜欢讲笑话,人缘很好,老少都搭得来。

  能进食堂烧饭,首要就是诚实与正派,没有私心,不贪。其次要经得起别人的唠叨,因为众口难调,免不了会被埋怨。他们三个,这些品质都有。因此,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生产队的食堂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他们三个人在烧饭,没换过,也没有听谁说过他们的坏话与不是。

  食堂虽小,也是一个集体,需要分工合作。我的伯伯主要负责上灶,“三公公”主要负责下灶,“阿五”主要负责挑水、挑柴,以及给田里干活的社员送茶水。至于给灶撤灰、淘米、打扫卫生之类的活,是合作的,谁空就谁做。因为离得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我就能听到他们生火做饭的声音了。社员们出工早,他们起得更早,要赶在社员们出工前把早饭烧好,好让社员们吃饱了下田。

  那时生活比较艰苦,早晚都吃粥,只有中午一顿饭。而吃粥对于食堂来说,活就多了不少,因为烧得多。像我们队,如果烧饭,一大锅就行,而烧粥就得两锅。因此,虽然他们不在烈日下干活,汗也没少流。

  我看过他们烧粥。水烧开后,把淘好的米倒入锅中,等烧沸腾了,就用大铲子不停地搅拌,一直搅到米与水高度融合为止。这样不停地搅拌下的粥,吃起来就很糯。大热天站在灶前,下有蒸气上冒,大汗淋漓,因此他们的脖子上常挂着一条毛巾。

  我们这些小孩呢,双抢时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去食堂拿饭。人多的家庭,饭多,比较重,一个小孩就不能解决了。因此,大家相互合作,两个人一起抬,送好这家送那家。我们去食堂拿饭的时候,他们常会开玩笑地关照:“小心点呦,当心泼(音be,方言)出来。泼出来要被你大人‘打死’的!”

  记得食堂里烧出来的饭或粥,都很好吃,饭很香,粥很糯。大人说:“这是大锅饭呀!”看来,大锅饭自有大锅饭的好!到了现在,不时看到城市里开的饭店有叫“食堂”的,总有一种亲切感。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