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桐乡的桑基圩田

2018-10-26 09:01 作者:杨承禹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在传统农业时期,崇德、桐乡两县因年复一年挑土栽桑培桑,对土地施行了人为切割,因而形成了杭嘉湖平原中部特有的大平小不平的桑基圩田人工地貌。其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促进了崇、桐两县粮、畜、桑生产长期保持较高不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在传统农业时期,崇德、桐乡两县因年复一年挑土栽桑培桑,对土地施行了人为切割,因而形成了杭嘉湖平原中部特有的大平小不平的桑基圩田人工地貌。其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促进了崇、桐两县粮、畜、桑生产长期保持较高不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桑基圩田发挥了丰富多彩的积极作用。

  北宋建制后,特别是宋室迁都临安(今杭州)后,南方蚕桑生产超过北方,来自北方的先民“数倍于土著”。这样,市场上的丝织品销路激增,大大刺激了浙江蚕桑和丝织品生产,同时,统治者和巨商皇室运用他们的资本和势力,开始扩大经营蚕丝事业,濮院即是宋高宗的驸马——山东曲阜人濮凤定居于该地而得名,濮氏后裔在濮院经营蚕织业,所产“濮绸”成为当时浙江名产之一。另一方面,南迁的劳动人民参加了蚕桑和丝绸生产以后,不但劳动力上得到补充,扩大挑土栽桑范围,水田连年挑“稻秆泥”上地培桑,并逐年向四周扩展,使境内形成了许许多多低洼封闭的圩田和高垄的桑埂地,圩田被桑埂地包围,桑埂地多呈条带状,插花镶嵌于圩田之间。此外,还有零星分布的大小不一的高爽、平坦开阔的荡田,如同福乡的天花荡,新生乡的白旗漾(即红旗漾)。而且在技术上也得到广泛的交流。因此,崇、桐两县成为浙江的主要蚕丝产地。

  明初,确立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朱元璋即位之初就蓄意发展蚕桑,下令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田多者按此比例增加,更促进了嘉湖一带种桑、养蚕的普及。由于连年挑土栽桑,崇德县的桑地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永乐二十年(1422)的(占地)15.7%,升为宣德七年(1432)至正德七年(1512)的26.7%。“语溪无间,塘上下地必植桑,富者等封候,培壅茂美,不必以亩计,贫者数弓之宅地,小隙必栽”(万历《崇德县志》),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清初,因战事影响,全国蚕业趋向衰落,但境内蚕业基础较坚厚,桑拓成荫,回落甚微。一般的桑园“地得叶,盛者一亩可养蚕数十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若二、三筐者,即有豆二熟。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矣。米甚贵,丝甚贱,尚足与田相准”(《补农书》)。当时,高产的桑园,每亩养蚕可产丝十多斤(每筐蚕收丝一斤),等于稻田十多亩的收入,即使花白桑地,种桑兼种豆,收益也大,兼以秋冬桑叶饲养湖羊,羊粪肥田培桑,促进粮桑增产,桑柴作燃料,丝自由换取粮食或日用品,蚕业自然而然成了农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进一步调动了挑土扩地,栽桑培桑的积极性。据光绪《石门县志》记载,明万历九年(1581)至清康熙六年(1667)的86年中,崇德县因逐年挑土栽桑培桑,旱地从原来的62308亩,增加到207338亩,水田从437909亩减少到293069亩,微地貌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民国时期,继续沿习挑土栽桑培桑习惯,从而形成了粮—桑—羊(或鱼)综合经营的良性生态循环,并一直延续至二十世纪70年代初。

  1970年代中后期起,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各级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通过多年的人工和机械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平整土地,微地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至2007年,全境“大平小不平”的微地貌结构基本不复存在,已逐步建设成为能灌、能排,渠、林、路配套、地势平坦连片的标准化良田、桑园和果园,建设粮油、杭白菊、蔬菜、蚕桑、水果、水产、畜牧、苗木八大农业重点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初露端倪,并向着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目标迈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