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傍鸳鸯起,这两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对南湖的描绘,一直来为人所传诵。事实上,苏轼与南湖颇有渊源,他三次探访报本寺(后改名本觉寺)文长老是流传千古的佳话,据他所写的马券帖刻成的碑现在还保存在烟雨楼中,而南湖边的一些地名
![]() “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傍鸳鸯起”,这两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对南湖的描绘,一直来为人所传诵。事实上,苏轼与南湖颇有渊源,他三次探访报本寺(后改名本觉寺)文长老是流传千古的佳话,据他所写的“马券帖”刻成的碑现在还保存在烟雨楼中,而南湖边的一些地名如“煮茶亭”、“三过堂”更是表达了嘉兴人对东坡先生的纪念之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 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法”,被贬到杭州任通判(地方行政副职),他在杭州任职三年,这期间多次来到嘉兴。在嘉兴有个苏轼的老朋友钱顗,这钱顗字安道,无锡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曾任宁海军节度推官,赣县、乌程县令,治平年间以金部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里行。熙宁二年(1069)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监衢州盐税,徙秀州,就此居住在嘉兴。钱顗跟苏轼也算是政见相同、处境相似吧。据至元《嘉禾志》记载,钱顗在嘉兴时,家贫母老,生活困难,靠找亲戚朋友借贷帮忙才勉强度日,但他依然“怡然无谪官之色”。这分豁达的心境,与苏轼又有几分相像。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到润州公干,路过嘉兴,顺道看望老朋友,钱顗给苏轼送来了名茶“建茶”(福建北部建州的建溪茶,有“建溪官茶天下绝”之称),苏轼特意写了一首《和钱安道寄惠建茶》。那几天里他还写了一首《至秀州,赠钱端公安道,并寄其弟惠山老》,诗开头两句就是“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傍鸳鸯起”,成为咏诵南湖的名句。 在与钱顗相会的这几天里,苏轼还到本觉寺里,探访了他的老乡文长老。本觉寺位于嘉兴城西,寺中有槜李亭、空翠亭等,四周有竹十余亩,嘉禾八景的“空翠风烟”即是指此,当时也是一处名胜。这文长老的姓名已无考,一些史籍说他叫文及翁,其实是把宋咸淳年间曾任嘉兴知府的四川绵州人文及翁与文长老混为一人了。据《东坡志林·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十二》,文长老乃“秀州本觉寺一长老,少盖有名进士,自文字言语悟入,至今以笔研作佛事,所与游皆一时文人。”可见这文长老也是饱学之士,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多有来往。苏轼与文长老的交往事,宋居简在《本觉禅院三过堂记》中记载,文长老为蜀人,苏轼“因乡里道旧故”,与他结为朋友。 苏轼第一次探访文长老,就在熙宁六年(1073)“道过槜李”时。苏轼为此写了一首《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的诗。诗云:“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可见对文长老也是很尊敬的。 六年后的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知府任上,又来看望文长老,这时文长老已经染病在身。考苏轼的生平,苏轼这年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上任,七月二十八日为人诬陷而赴御史台,即著名的“乌台诗案”,所以他二过文长老当在这三个月之间。苏轼又写了一首《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的诗:“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表达了对文长老的关切之情。 元祐四年(1089),已是十年之后,苏轼正任杭州知府,他第三次来看望文长老,但遗憾的是,文长老此时已老病而死。苏轼十分悲伤,又写了一诗《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诗云:“初惊鹤瘦不可识,旋作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存亡见惯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吊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诗中说愿与文长老来生再会,共同修道,体现了两人的深情厚谊。这样前后十七年,苏轼三过文长老,流传了一段千古佳话,嘉兴由此也留下了“三过堂”的名胜。宋张尧同有《嘉禾百咏·三过堂》:“题诗三过此,坡老昔时曾。悟得成禅指,来为打睡僧。”可见在南宋时三过堂就已经很有名了。 |
- 上一篇:电影《人小志大》诞生前后
- 下一篇:岳珂:金佗坊里著史书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